中南民大环境管理与规划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
一、 名词解释 1、 “”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 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 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2、 环境标准:是指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 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3、 环境生产: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 纳污染和产生资源两个组成部分。 4、 环境评价:从人类社会的环境需要出发,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和评价方法对环境的优劣 及其满足人类需要的程度进行评估,预测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及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5、 生物多样性: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 6、 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 而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联系。 7、 环境污染: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 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8、 荒漠化: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 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 9、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 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10、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11、 PH5.6 酸雨:是指值小于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12、 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新性的思想,它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 程、产品和服务过程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13、 “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 ” 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14、 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国以保护环境、维护人类健康为由,通过立法和 制订强制性的技术法规,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措施。 15、 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 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 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16、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 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 目的。 17、 总量控制:是指以控制一定时段内一定区域内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总量为核心的环 境管理方法体系。 18、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 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 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19、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 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20、 ISO14000ISO207ISO/TC207 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第技术委员会()组织 1400114100100ISO14000 编制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其标准号从-,共个标准号,统称为系 列标准。 21、 环境标志:是一种印刷或粘贴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标志。环境标志表明该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