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8.1荷花淀学生用书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8课 荷花淀品味芬芳散文如少妇,诗似少女,读《荷花淀》,就好像品少妇之韵,赏少女之花,每品韵味弥醇,每赏花香愈浓,使人围裹在诗的氛围中。那么是哪些因素铸就了这篇小说的“诗化”特色呢?请打开这幅散发着
第8课 荷花淀 品味芬芳 散文如少妇,诗似少女,读《荷花淀》,就好像品少妇之韵,赏少女之花,每品韵味弥 醇,每赏花香愈浓,使人围裹在诗的氛围中。那么是哪些因素铸就了这篇小说的“诗化”特 色呢?请打开这幅散发着淡淡清香的卷轴,欣赏那醉人之美吧……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文学 常识 (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 孙犁 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次年“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 纸”写下了《荷花淀》等短篇小说,受到热烈欢迎。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记》,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是一个 具有独特创作个性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像诗歌一样优美动人,既具有小说的故事性和鲜明 的艺术形象,又具有散文的浓厚的抒情味,题材平凡,寓意深刻。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 被称为“诗体小说”。孙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 孙犁小说的语言之美,在读者中间是早有口碑的。像大家都熟悉的:“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 云彩上……”(《荷花淀》)这类描写,在孙犁的小说里比比皆是。它们很美,但是不伤自然。 写作 背景 《荷花淀》是孙犁1945年创作的。写的是抗日战争最后阶段的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孙犁毅然投身抗战,在平汉路西的山里工作,听到冀中平原的 同志向他讲过两个战斗故事,其中一个是白洋淀青年组成雁翎队抗击日寇,这个素材触发了 孙犁的创作灵感,1945年,在延安便写成了《荷花淀》。 相关 知识 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此派一般都充满乐观精神,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 富有诗情画意。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 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景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 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孙犁的作品在河北青年作者中有强烈的影响;他在 编辑《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时,通过这块园地,团结和培养了京、津、保定三角地带的一 批文学青年。这一派作家的共同特色是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早期作品都吐露出华北的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