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诊疗规范

消化性溃疡1 消化性溃疡的概念及主要发病机制1.1 概念消化性溃疡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 黏膜发生的炎症与坏死性病变, 病变深达黏膜肌层, 常发生于与胃酸分泌有关的消化道黏膜, 其中以胃、十二指

消化性溃疡 1 消化性溃疡的概念及主要发病机制 1.1 概念 ,, 消化性溃疡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黏膜发生的炎症与坏死性病变病变深达 ,, 黏膜肌层常发生于与胃酸分泌有关的消化道黏膜其中以胃、十二指肠 ,, , 最常见。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病程迁延上腹痛具有周期性、节律性等特点伴反酸、嗳 ,“”“” 气、上腹部有局限性压痛可有神经功能症候群。属于中医胃脘痛、嘈杂范畴。 1.2 流行病学 ,, 10. 3%32. 文献报道在我国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中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约为~ 6%25. 2% ,70. 7%, 0. 6%, 3. 5% , 。其中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吻合口溃疡复合溃疡 ∶= 2.81∶1 ,Hp , 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消化性溃疡的自然复发率较高但经根治成功后复 3%7%; Hp , 发率可降为~如根治失败则溃疡的复发率依然很高。 1.3 发病机制 1910 Schw art z“, ”, 本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年提出无酸无溃疡 ,1983 Marshall 这是对消化性溃疡病因认识的起点也是消化性溃疡治疗的理论基础之一。 Warr en (helico bacter pylo ri, Hp) , 和从人体胃黏膜活检标本中找到幽门螺杆菌对消 化性溃疡病因产生了新的认识。胃肠黏膜防御作用的削弱以及药物、神经等因素与消化性溃 , 疡发病也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非甾 - 体抗炎药等损害因子和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血流、前列腺素、细胞更新、上皮生长因 子等黏膜防御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一种或多种有害因素对黏膜的 破坏超过黏膜抵御损伤和自身修复能力所产生的综合结果。 1.4 中医病因病机 ,; ,; ; 本病病因可概括为调摄不当六淫伤中饮食不节食滞伤胃忧思恼怒、肝气犯胃 ,, , 脾胃虚弱、饥饱失常等。以上因素使脾失健运胃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失常胃失和降不通 ,, ;, 而痛。由于胃与脾以膜相连互为表里共主升降脾与肝是木土乘克关系肝主疏泄有调 ,, , 畅脾胃气机功能所以胃病可以影响脾、肝两脏脾、肝两脏有病也可影响及胃出现脾胃、 ,, 肝胃、脾胃肝同病。因此本病病位在胃主要涉及肝、脾二脏。 2 诊断 2.1 临床表现 ,, , 本病患者临床表现不一多数表现为中上腹反复发作性节律性疼痛少数患者无症状 , 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作为首发症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疼痛多位于中上腹部 ,, , 或在脐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多发于两餐之间空腹时持续不减直至下餐进食或服制酸 ,, , 药物后缓解。一部分患者尤其是在睡前曾进餐者可发生半夜疼痛疼痛的周期性较为明显 , 以秋末至春初较寒冷的季节更为常见。胃溃疡疼痛多位于中上腹部偏高处或在剑突下和剑

腾讯文库消化性溃疡诊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