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晓声与鲁迅在农村题材创作上的异同
谈高晓声与鲁迅在农村题材创作上的异同鲁迅鲁迅一反常规,把农民置于小说艺术构思的核心,精心勾画出一代农民的真实相貌时,便立刻引起了人们的惊叹。新文学追求者们佩服鲁迅的眼光,并竞相效仿,推动了一代“乡土文
谈高晓声与鲁迅在农村题材创作上的异同 鲁迅 鲁迅一反常规,把农民置于小说艺术构思的核心,精心勾画出一代农民的真实相貌时,便立 “ 刻引起了人们的惊叹。新文学追求者们佩服鲁迅的眼光,并竞相效仿,推动了一代乡土文 ” 学的振兴。此后,农材题材小说一直在新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鲁迅失望于旧民主主义革 “” 命的不彻底,在总结其教训的过程中,把对现状批判的哀其不幸与对以农民为主的国民 “” 的不觉悟的怒其不争结为一体,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深刻命题。他希望来一场改造国人 灵魂,唤醒国人觉悟的彻底的思想革命运动。在《呐喊》、《彷徨》有关农村的艺术世界中, Q 鲁迅以最诚挚厚重的感情注视着阿、闰土、祥林嫂等一代农民,同情他们在残酷的封建剥 削压迫下悲惨贫困的生活,肯定他们质朴耐劳等美好品质,理解他们潜藏的革命愿望。然而, 他以渗出血泪的目光焦灼地关注着的,是农民在封建思想长期、广泛影响下所形成的精神固 Q 疾。《风波》通过辫子去留的风波,展示的是农民麻木愚昧的灵魂;《阿正传》是农民 在思想戕害下所形成的国民性弱点的形象记录;《故乡》描写闰土在经济压迫和精神残害下 的麻木不仁,而着重揭示的仍是他精神世界的变化;《祝福》刻划祥林嫂在封建宗法社会里 所受的精神奴役和心灵的创伤。总之,揭示农民群众受沉重的精神枷锁束缚,被残酷的封建 思想观念无形绞杀而形成的种种精神缺陷,远远超过了对他们所受的经济、政治压迫方面的 描写而成为艺术表现的中心。这样,鲁迅告诉人们,中国农民要摆脱奴隶的命运,固然要反 抗经济上政治上的剥削压迫,而更为重要的是要打碎精神上的枷锁,求得思想上的解放。这 些作品形象地表现了中国思想革命,即改造人的精神面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中国思想革命的视角观察农民,鲁迅分析了农民阶级在狭窄、低级的农业自然经济形态限 制下形成的保守、自私、守旧和目光短浅等特征。这正是封建思想赖以寄生和繁衍的适宜土 壤。只要农民不同落后的生产力割断联系,就不可能脱离封建思想意识的藩篱。因此,中国 的农民必然是一个带着沉重的精神负担的阶级。于是,鲁迅痛感中国必须有一场广泛深入的 —— 思想革命反传统的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封建思想的革命,而思想革命重点应放在儒家思 想中占显著位置的等级观念和伦理道德观上。它们严重地束缚着以农民为主的广大民众的思 “” 想。《故乡》中我与少年闰土本有真诚的友谊,而成年后见面,闰土已被残酷的封建剥 “” 削和精神压迫折磨得麻木愚钝。满含封建等级观念的一声老爷,斩断了他们曾有过的纯 Q“ 真友谊。阿生活在等级分明的社会关系中,他挨了打,别人反说他自找苦吃:至于错在 Q?” 阿,那自然是不必说的。所以者何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与等 “” 级观相辅相成,共同绞杀着农民群众的精神与肉体。鲁迅不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 “” 这位来自农村的知识分子的口,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而且更在《祝福》中 “” 正面揭示了从一而终等伦理道德观残害祥林嫂的血淋淋的图画。鲁迅反复向人们宣示封 建等级观念和伦理道德杀人吃人的本质;一再启迪人们注意:唤醒受封建思想奴役的农民, 实行自己解放自己的革命势在必行。 从这个角度,鲁迅在农村题材小说中,有意识地把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作了艺术的联系和对 比。《风波》写辛亥革命的成功,就是革去了一条辫子,社会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任何实 质性变化。因为一次单纯的政权更替,名目翻新的政治革命运动,没有全民性的深刻的思想 QQ 革命运动相辅助,是不能从根本上取得胜利的。《阿正传》着力描绘阿愚昧落后的精 神面貌并与辛亥革命不发动群众,忽视农民革命要求的弱点联系起来,从政治革命行动脱离 思想革命运动的角度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有力地表达了鲁迅高度重视思想革命的思 想。在其他小说中,鲁迅也常常把愚昧麻木的农民和其他民众放在辛亥革命后一潭死水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