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个人读后感1500字
《九个人》读后感1500字时常觉得自己还是不大勤奋。因一句“宁在一思进”的敦促,带着荒废时日的惭愧心,礼拜天去上海参加张新颖老师的新书活动。初入行,总有不思议感。研究生时期看《沈从文的后半生》,与史学
1500 《九个人》读后感字 时常觉得自己还是不大勤奋。 “” 因一句宁在一思进的敦促,带着荒废时日的惭愧心,礼拜天去上海参加张新颖老师的 新书活动。初入行,总有不思议感。研究生时期看《沈从文的后半生》,与史学传记不 同,易读而文笔极佳,真切感人却不过分煽情。当然,没想过会见到写此书的张老师本 人。 “” 后他又出版《沈从文的前半生》,可谓研究沈的专家了。因工作而只读了开头。去上 海的路上,赶着读了新书《九个人》的头两篇。张新颖坦承自己为何写沈,以及是如何思 “” 考的。这对于写作者而言是很好的偷师。 在活动中他的分享也果真如此,与读书时导师所言论文写作极为类似:从虚大的时代中, 去把握被大时代裹挟住的个人及个人抉择。从人的性格与际遇出发,再探讨他们与时代的 关系,也是对我们与当今的一种观照。可惜为人懒散,不读博士,也不再要写作。但这种 态度总归是好的指导。 读书(或人格)的启蒙大概是在高中。沈从文是一个,教给我的是生活的诗意与自由超脱 “” 的态度(虽读了他的自传,但我当时并不能理解他的人生经历,以及诗意背后的努 “” 力);钱钟书带给我的是幽默感,毕竟聪明我是没戏了。一直是个挺钝的人,幽默倒 是能勉强学一点;史铁生也是一个,他书写了许多人生的无常与无奈,而教人偶尔要跳出 “”“” 来,想想活着和死亡这两件事儿。现在回忆起来,这三人的文字,影响了我最初的 人生态度。 “” 读研时,接触最多的还是五四新文化一代。他们身上,传统与现代交汇,复杂而丰 “” 富,又精英感极重,是非常伟大的一代人。作为浅薄的读者,看传记多半也是偷师。 王汎森写傅斯年,吸引我的还是傅的胆识和领导气魄;看余英时和罗志田写胡适,我却全 在关心胡适为人处事如何柔而有力;钱理群、止庵之周作人传,黄乔生的《八道湾十一 “” 号》,是心有戚戚焉。 “” 青年人常常不知如何处理各类事件。去魅后,看当普通人的大师,如何面临人生选 …… 择,如何对待自己的弱点,如何处理家庭琐事,如何面对形势,生活与志业凡此种 “ 种,皆为很好的学习。张新颖说起写《九个人》这本书,也表达了这一点:我选择的研 究对象,一定是我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东西、获得东西的人。这样,研究就不是一件很辛苦 的事情,可以从研究一个人、一件事中,获得很多东西来滋养自己,我写的东西都是这 样。这九个人是我生命的投射,不断研究他们,不断从他们身上获得营养;他们影响了 ” 你,但具体是什么又讲不清楚,但一定对你的人生产生一些作用。 “”“” 《九个人》选取的是五四后的一代,是经历抗战、解放和文革的一代。除了沈从文 之外,黄永玉、贾植芳、路翎、穆旦、萧珊、巫宁坤、李霖灿、熊秉明,他们出生于 19101920“” 年至年之间,是新文化晨曦时刻的儿女。变动几乎成为他们人生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