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一)有关学习动机的理论1.动机与行为论按照行为学习理论,动机也可以说是对过去行为的不同强化的结果。如果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到了强化(例如取得了好成绩),他们就会被激励继续学习;但是如果学生没有从学习中得
(一)有关学习动机的理论 1.动机与行为论 按照行为学习理论,动机也可以说是对过去行为的不同强化的结果。如果学生的学 习行为得到了强化(例如取得了好成绩),他们就会被激励继续学习;但是如果学 生没有从学习中得到强化(例如取得了一个不理想的成绩),他们将失去继续学习 的动力。如果学生因为学习而受到惩罚(例如因成绩不好而被家长责罚或受到老师 的训斥),他们将可能会逃避学习。 2.动机与需要论 根据需要理论,动机是由需要引发的。每种需要对人们的重要程度不同,比如有些 人需要被肯定,被爱;有些人则更关注生理和安全方面的满足。显然,一个正处在 饥饿状态的人不会有很强的学习动机。在学校,学生的基本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 学生在学校中感受不到被爱,也看不到自己的能力,他们似乎就很难产生去追求更 高目标的动力。如果一个学生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被爱,以及是否有能力,就可能会 去寻求一种比较安全的方式。比如,他努力学习只是为考试,并非因为兴趣;他会 比较合群,以找到安全感。教师的责任是尽力使每一个学生感到被接受和被尊重。 3.动机与不和谐论 根据认知不和谐论,保持自我形象的需要是一个强有力的学习动机。例如:如果我 们相信自己各方面能力都很强,我们将会努力学习以便发挥自己的学习才能,同时 也会在其他方面努力,以证实自己各方面的才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 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自我形象相矛盾。认知不和谐论认为,当 人们发现自己的价值观与信仰与自己的行为或对自己的看法不一致时,会感到很不 舒服。为解决这种不和谐,人们或者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其价值与信仰,或者 会寻找借口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学习计划《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4.动机与人格论 动机有时被理解为趋向目标的一般倾向。在这个意义上,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较 为稳定的人格特征。不同的人被不同的动机所激励,所以,人们的表现与成就各不 相同。动机作为一种人格特征主要是指动机与人们的成长经历有关。如果一个学生 学习成绩很好,并因此得到老师同学的赞扬,就会逐渐形成一种热爱学习的个人品 质;反之,就会形成一种不喜欢甚至厌恶学习的品质。教师的责任是,尽力为学生 创设积极正面的学习环境,使之形成积极正面的学习态度与习惯。 5.动机与归因论 归因理论对成功与失败有四种解释: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能力与努力是 内在归因,而任务难度与运气是外在归因。能力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努力是可 变因素;同样,任务难度相对稳定,而运气可变。学生有可能把自己学习的成功与 失败归因于四种中的任何一个或更多。如果学生成功了,可能会很愿意把这个成功 归因为能力,而不是其他;如果学生失败了,则可能把这个失败归因于不走运或课 程太难,这样下次还会努力争取成功。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