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浅谈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提出:“地理与个人教育在知识理解力、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中共同组成了教育的整体过程。”新地理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知识与
“ 浅谈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情感态 ” 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提出:地理与个人教育在知识理解 ” 力、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中共同组成了教育的整体过程。新地理 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这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新突破,意味着地理课 程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地理课程目标,是时代发展对人 才素质提出的要求,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 具有重要意义。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学生学会,过程与方 法的目标立足于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学 生乐学。 “”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含义与地位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含义 新的课程标准,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 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在教学 的过程中,结合课程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学 精神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是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标准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四条目标,从注重学生个 “ 性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出发,在心理素质方面提出学生初步形成对 ” 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 在思想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初步形成全球 ” 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 “” 续发展的观念,在审美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初步养成审美的情趣。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地位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 “” 认识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 标准的必要目标是其他目标要求所不能代替的,而且它还是课程追 求的一个终极目标。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摆脱以往课程教学的唯知主 义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 以往的课程目标,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而 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放在次要地位,把其目标只是作为辅助 和陪衬地位的目标,内容也只是单纯的爱国主义教育情感的培养。 显然,新课程的教育目标丰富了地理教育目标的内涵,提高和突出 了地理教育的功能,使地理教育在培养新一代合格公民中的作用更 具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