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中国两个顶尖诗人的气质与诗歌风格之比较

中国两个顶尖诗人的气质与诗歌风格之比较 “诗者,吟咏性情也。”(宋·严羽《沧浪诗话》)这一句话道出了诗歌作品与创作主 体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诗歌创作,从来就是一种情感活动。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大序)情感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源于个人性情的差 作文 异,气质的不同。气质是性情的外现。古人很早就发现了个人气质对的深刻影响。 论文 曹丕说:“文者,气也。气之清浊有体。”(《典论·》)这就告诉我们,不同气 质的人,必有不同面目之文。因而形成作家的个人风格。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根据 就在这里。 所以孟子有“知人论世”之说。清人徐增在《而庵诗话》中也说:“诗乃人之行略,人 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见其诗如见其人。”明代田艺蘅《香宇诗 谈》更举例道:“诗类其为人,太白做人飘逸,所以诗飘逸;子美做人沉著,所以诗沉 著。”这“飘逸”与“沉著”一语道破了李、杜二人的气质差别。 正因为李、杜二人在个人气质上截然不同,所以反映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上便形成了各自 不同的风格。当然,所谓“诗飘逸”“诗沉著”只是就二人诗歌的总体风格而言。下面 将通过对二人诗作的分析来揭示李、杜的不同气质作用于其诗歌创作的具体表现。 李、杜二人的诗歌,向来被看作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艺术形态的双峰并峙。的确, 杜甫的诗歌,现实感太强了。由于深受儒家忠义用世思想的影响,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 天下苍生、社会国家。不论是“三吏”、“三别”,还是《丽人行》、《兵车行》;也 不论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还是《登岳阳楼》,杜甫所写的无不是那一个时代的民情 世态,发的无不是深沉恳挚的家国之慨。 所以,他被称为“诗史”是当之无愧的。故从诗歌创作题材选择这一角度来看,杜诗的 题材显然是比较集中的,稳定的,贴近现实生活的。而李白身受自由灵幻的道家思想的 影响,其诗歌与之明显有异。李诗以浓郁的浪漫主义为基本特征,其题材是广阔的,多 变的,甚至是离奇的。天上人间、陆上海底、神话历史、梦幻现实,莫非其笔触所及。 如组诗《古风》多咏史之作,其中咏怀了秦始皇、鲁仲连、严子陵、燕昭王等各类历史 人物;《远别离》写的则是帝舜与其二妃的凄美传说;《日出行》写的又是鲁阳驻日的 神话故事;《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写梦景的绝唱;《蜀道难》更是将历史与现实以及上 古的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子夜吴歌》是思妇的题材,《长相思》更是缠绵凄绝的情诗 。 而那些结合神话传说来写景抒情的佳作在李白的作品中真是比比皆是,为诗歌抹上了神 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总之,李诗题材较之杜诗明显丰杂多变。这正体现了李白好动多变 的个性,不同于杜甫之沉稳持重。 作为“诗史”,杜诗的长于叙事描写是显而易见的。杜甫善于将深刻的历史事件、人生 经历用遒健形象的笔墨描写记录下来,主体的情感就渗透在其叙事的字里行间,显得比 较深沉含蓄。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成功地截取了茅飞、群童抱茅以及夜雨屋漏等几 个耐人寻味的场景,进行细致艺术的刻画表现,最后才发出一声长叹:“安得广厦千万 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事显情发,嘎然而止。 《 石壕吏》更是以一个目击者的身份娓娓道来。始终未发一句感叹,最后只写道:“天明 语声绝,独与老翁别。”无限悲愤化为一个凄惨的离别情景,而其艺术感染力有增无减

腾讯文库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中国两个顶尖诗人的气质与诗歌风格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