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西洲曲》教学设计2
《西洲曲》学案一、教学目标:.景物描写表明时序变化;.多用叠字、接字、钩句、谐音双关等写法;.托物寄情,意味悠长的情韵。二、学1W分析:学生的诗词积累比较少,加上又是理科学生,对于诗词的欣赏、感悟能
《西洲曲》学案 一、教学目标: 1 景物描写表明时序变化; . 2 .多用叠字、接字、钩句、谐音双关等写法; 3 托物寄情,意味悠长的情韵。 . 学生的诗词积累比较少,加上又是理科学生,对于诗词的欣赏、感悟能 力比较 二、学分析: 1W 弱,需要多加以引导。 讲授法与讨论相结合 三、教学环节与活动: 四、《西洲曲》简介 这首《西洲曲》,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类,题为“古辞,《玉台新 咏》作江 淹诗,但宋本不载;明清人编的古诗选本,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 这个问题目前未成 定论。但从内容和风格看,它当是经文人润色改定的一首南朝民歌,十分 精致流丽,广为后人传诵。 此诗以四句为一节,基本上也是四句一换韵,节与节之间用民歌惯用的“接字”法相勾联, 读来音调 和美,声情摇曳。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它“续续相生,连时接萼,摇曳无穷, 情味愈出”,确实道出 了它在艺术上的特色。 的确,这首诗主要是写一个少女,刻画她思念情郎的炽热而微妙的心情。然而,它既 不是以少女自 述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也不作诗人第三人称的客观描述,而是让这位少女的 情郎用“忆”的方式来抒写, 所以全诗都作男子诉说的口气。这是全诗在艺术构思上的总体设 计;若不这样理解,那将越理越乱,让人 读来神秘恍惚,造成似懂非懂的印象。 五、朗诵 西洲曲 南北朝:佚名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 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 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 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 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 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 仰首望飞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