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德育教学中心理阻抗探究论文

德育教学中心理阻抗探究论文 [摘要]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阻抗则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着的阻碍理解德育的 要求、阻碍将这种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内化为自身品质的心理因素,它使学 生对德育采取漠视或拒绝的态度。心理阻抗的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消除心理阻抗,最终实现德育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德育教学心理阻抗 阻抗原本是心理学中的术语,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指的是个体潜意识中的 自我防御机制。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阻抗则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着的阻碍理解 德育的要求、阻碍将这种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内化为自身品质的心理因素, 它使学生对德育采取漠视或拒绝的态度。众所周知,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更 好地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具有基本品德和素质的人才。如果离开了个体的 内在接受机制,一切教育活动将变得毫无意义。所以,研究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心 理阻抗问题便成为当务之急。 一、心理阻抗产生的原因 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阻抗,是学生以已有的主观世界作为媒介,对客观现 实进行折射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我们分析心理阻抗的成因时,亦应从主、客观 两个方面入手。 (一)心理阻抗产生的客观原因 对德育培养目标的高期望值是形成心理阻抗的客观因素之一。应该承认,对 大学生的理想培养目标当然要高于大学生的现实水平;但如果抱有不切实际的过 高期望,则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一方面会使学生因目标的高不可攀而丧失追 求的勇气;另一方面因现实目标的失落而陷入无所适从的迷惘。这与德育的初衷 是相悖的。 对个体需要的忽视是形成心理阻抗的客观因素之二。作为个体积极性源泉的 需要是产生动机及行为的原动力。忽视这一点,德育不仅变得无的放矢,还会因 受学生内驱力的丧失产生心理阻抗。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并非作为真理的化身 居高临下地向学生施加外在要求,而是立足于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外塑与内化的 统一来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 1

腾讯文库精编德育教学中心理阻抗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