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初三语文第一学期形成性目标检测卷二
北京市东城区初三语文第一学期形成性目标检测卷二 一、阅读(一) ①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
北京市东城区初三语文第一学期形成性目标检测卷二 一、阅读 (一) ①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 样说:一个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 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②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 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 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 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③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 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 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 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④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 为天下有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 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 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格物”和“致知”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现代学术的角度来说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③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它证明了什么观点?(3分) 3.最后一段说“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用自己 的话说说“王阳明的观点”是什么?(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