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巫山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巫山中学高级第三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语 文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

巫山中学高级第三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 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 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 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 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 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 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 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 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 (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 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 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 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 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 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去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 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 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 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 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 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 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 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孟子“道性 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 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 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 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 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 1

腾讯文库重庆市巫山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