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必须从中小学抓起

社会公德必须从中小学抓起据国家教委、中央教科所与端士兰德研究院国际教育发展研究所在全国范围进行《青少年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的抽样调查表明:当前青少年学生道德面貌主流是好的,对道德的态度、认识、行为和价值

社会公德必须从中小学抓起 据国家教委、中央教科所与端士兰德研究院国际教育发展研究所在全国范围进行 《青少年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的抽样调查表明:当前青少年学生道德面貌主流是好 的,对道德的态度、认识、行为和价值选择,80%以上学生是积极进取的;道德 情感是健康的,主流方面保留了社会为本位的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体现了多年来学 校德育工作较扎实的功底和东方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 到:青少年学生中的道德行为,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不良状况,主要表现在: 1.社会“公德心”淡保在公共场合下,青少年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不敬老爱幼、 随地吐痰、乱扔果皮杂物、损坏公物等行为比比皆是。调查显示,“当在拥挤的公 共汽车上见到老人上车时”,急于让座的人占31.2%,想让座又不好意思的占 57.3%, 11.6%的学生见到老人上车后态度是视而不见或指望别人让座。 2.道德思维存在模糊性和矛盾性。许多中小学生对一些道德观念、道德概念的认知 与判断存在有许多困惑与矛盾。大款、大亨、大腕被当作崇拜的偶像,金钱、别 墅、宠物被看成辉煌人生的象征。部分学生认为“当前社会道德标准混乱,什么是 对、什么是错已很难讲清楚”,有的则认为“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法制不健全,老 实人总是吃亏”。综合来看,青少年学生在道德观念上取向杂糅,正确与谬误常常 交叉并存。 3.集体主义观念淡漠。自私、懒惰、缺乏社会责任感已成为相当数量青少年的通 病,他们崇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调查显示,“在学校、班集体生活中,对参加集 体劳动、值日劳动和公益劳动时,不是自己值日或没有安排给自己任务时”,能主 动参加打扫的占37.4%,很少参加打扫的占23.4%。 4.道德知行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表现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道德动机基本正确, 由于意志力不强形成言行不一;第二种是因为不良的道德认识或情感动机而引起不 良的道德行为,由于老师或集体的压力而说假话,言行不一;第三种是道德认识基 本正确,由于未掌握相应的道德行为方式而缺乏实际的道德行为;第四种是道德认 识正确,但还没有真正内化为个人的信念,因而在关键时刻无法做到。 5.人生观、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扭曲。当代的青少年由于身在社会变革环境中,他 们的思想、行为及个性心理特征等与其他时代的青少年有显著不同,特别是社会责 任感淡化和社会公德弱化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调查表明。有69.4%的学生表示赞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 点,而有30.6%的学生对此表示异议或认为“个人前途未卜,顾不上忧国忧民;当 问及对“关心他人,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等口号的看法时,只有48.5%的学生认 为这是“值得提倡的社会公德,我也要这样做”,45%的学生表示怀疑,还有4.5% 的学生认为“这只是一个不现实的口号,遇事还是替自己想想。”报告还披露,在 深入调查中,发现在一些学校打架骂人、损坏公物、不守课堂纪律,在很多学生眼 里并非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男女学生互相挑逗变成少数人的一种乐趣;也有学 生认为“别人偷了我的东西,我就可以拿别人的东西”;而且班上、寝室里有什么 东西被盗,一般很难查出,因为即使有人知道也认为“事不关己,没有必要出卖别 人”;遇见违法乱纪的事情,很多人采取回避的态度,“免得沾火星”;有65.2%

腾讯文库社会公德必须从中小学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