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达谈中国玉文化、玉学
杨伯达谈中国玉文化、玉学从玉、玉器到玉文化、玉学",曽是?文物报?记者朱威先生应本会,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選请出席“中国玉文化、玉学"学术研讨会预备会议之后,于?中国文物报?上发表的会议综述的
杨伯达谈中国玉文化、玉学 从玉、玉器到玉文化、玉学",曽是?文物报?记者朱威先生应本会,中国文物学 会玉器研究委员会,選请出席“中国玉文化、玉学"学术研讨会预备会议之后,于?中 国文物报?上发表的会议综述的标題。我认为这个标题准确地概括了我会自1992年 成立以来的经历及其学术研究的进展方向。同样也反映了我研究会继研讨古玉的鉴 定与辨伪课题之后,又不畏艰难地径直通进玉文化、玉学的理论研究领域的过程。 我们研究会为何在召开了两次有关古玉辨伪和出土玉器鉴定的学术研讨会之 后,必须暂别掌握在博物馆和考古所的传世的、出土的大量古玉实物,而去探索近、 现代人从未涉足过的玉文化、玉学的理论课题呢?长话短说,集中一点就是为了给研 究会寻找一个生存空间,并为古玉研究做一点有益的贡献。 我们研究会一无经费,二无于部,三无办公地点,四手中无玉,如仍在鉴定、辨伪 的圈子里打转转,研究会的工作将困难重重、难以为继,进而研究会就可能成为一种 “学会泡沫"而名存实亡或自我破灭。这追使我们不得不另谋出路去寻求新的工作 着眼点,将我们的着眼点转移到不为玉器捆绑手脚的新领域和新途径,这就是投入到 玉文化、玉学理论的探索工作中去,这也就是古人所云的由“器"到“道"的升华。 当然,这一升华过程是长期的,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奋斗;也是十分艰难的,需要投人大 量人力物力,这也不是徴不足道的玉研会所能胜任的,但当前最重要的是义无反顾地 迈出第一步。 我们在长期观摩出土玉器、查阅文献记載的过程中,从文献和古玉这两座宝库 中,早已发现了一些沉睡已久或已被人们忘了的有关玉文化、玉学的珍贵资料,可以 确认,玉文化、玉学是古已有之的社会现象,并非是我们的“发明",更不是我们所 “创造”的新理念、新思路。相反,中国玉文化、玉学是我们的''国粹”,有着悠久 的历史和持续发展的过程,我们仅仅是“回归''和“认同”而已,至少当今21世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