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2024 2025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含解析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2024-2025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本题共3小题,9分)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华蜜真谛黄亚果①华蜜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2024-2025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本题共3小题,9分)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华蜜真谛 黄亚果 ①华蜜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华蜜作了大 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华蜜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华蜜观被许很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 今日,先秦诸子的华蜜观对我们相识什么是华蜜、怎样实现华蜜仍旧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②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欢乐。华蜜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那 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华蜜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宝对华蜜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 而言,精神欢乐更是华蜜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见对物质财宝、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 看法,应当更加留意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华蜜。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 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华蜜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革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许。孟子认为,人生华蜜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化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华 蜜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 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华蜜的本质、领会了精神的名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 修身行道。今日,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③将自身华蜜与他人华蜜、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高校》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 出“与民同乐”的华蜜观,强调华蜜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 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志向人格以实现个体华蜜,“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 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共享欢乐可以使 自己更欢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华蜜。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担心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 实现华蜜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见将自身华蜜 与他人华蜜、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华蜜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华蜜观具有重要意义。 ④以坚守志向为欢乐,以责任担当为华蜜。孟子主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在 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丢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丢失气节,不能因 为外在压力而变更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欢乐、真正的华蜜。先秦很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华蜜标 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志向,因为他们记忆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