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24 2025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份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杭州市八县市2024-2025学年高三语文11月联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中国艺术中,有两个世界:一是“可见”的世界,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画面、线
浙江省杭州市八县市2024-2025学年高三语文11月联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艺术中,有两个世界:一是“可见”的世界,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画面、线条、语言形式等方 面;一是“未见”的世界,那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是作品的艺术形象所隐含的世界。从广义的角 度看,前者是“象”,后者可以称为“象外之象”。 中国美学象外之象的学说,由形神理论衍生而出,但与形神理论又有不同。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理论 侧重于艺术品的创建,在艺术创建中斟酌形神二者,以形为基础,以神为引导,神为主,形为辅。而象外 之象说,则是就艺术鉴赏而言的,它强调的是在艺术鉴赏中,审美对象具有超出形式的意味。 中国美学有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等等的论述,象外之象是象的意义的确定者,是 美的本源有形的象只是一个引子,一个使鉴赏者走入到深深艺术世界的引子。中国美学重含蓄蕴藉,重象 外之趣。惟有含蓄,故有象外之期盼;惟有象外之趣,才能含蓄而不流于晦涩,深藏而能达到显现。 《文心雕龙·隐秀》是一篇具有重要美学价值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刘勰提出“秘响傍通”的思想。 他说,文之妙在“隐”,“隐”不在于深藏不露,而在于最大限度展示艺术世界内在的魅力,使艺术的有 限世界蕴涵着无限的意味。 易学之影响,引发了哲学中的象外之谈。在魏晋玄学中,象外之谈曾是很多清谈家喜好的话题。至唐 代,象外之象说已然成为美学中的重要思想。中国艺术以“隐”为要则,强调象外之象、言外之意、韵外 之致、景外之景,要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我们看李商隐《锦瑟》诗,整首诗可以说是一片惘然:无可奈 何的意绪,无所适之的选择,不知答案的历史感叹,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追忆。诗人穿过历史的帷幕,超 越天人的限隔,声声隐隐,似诉平生之志,翩翩蝶飞,似展志向征帆。沧海桑田,茫茫远古就在此刻;一 梦大千,浩浩九天就在脚下。这首诗在我看来,是在写人生的幻、人生的叹。形式有尽,但意味悠长。 中国艺术品评强调“味”——品尝、品赏。味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体验性,是超越于一般具象的相识 方式。味的比方强调审美体验的不行言说性,突出审美对象应当具有璺(wei,指诗文或谈论有吸引力)不 尽的美感,吟一首好诗,品一幅好画,就像品一道佳肴。钟嵘提出“味道说”,他认为,好诗读起来应当 有“味道”,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司空图甚至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苏轼接着司空 图的话头,指出“美在咸酸之外”,美不是咸酸,不是盐,不是醋,而是由油盐酱醋烹制出来的美味。苏 轼和司空图强调的美是“味”,美虽然依托于形,但不能到形中去找寻,美在形式背后那个恍惚迷离的意 态中,那种令人涵玩不尽的韵味,一唱三叹,余味悠闲。中国艺术重视味外之味,也就是“余味”,这也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