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

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刘松柏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的关联性;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政治

2 第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刘松柏一、教学目标和重点(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知道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的关联性;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 特征。理解苏联选择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合理性及其提供的经验和教训。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分析苏联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决策和开展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影响,懂得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与复 杂性。 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分析,培养依据历史史实来推导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进入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但这种体制 最终成为现代化发展的障碍。 (二)教学重点 苏联工业化方针的制定及工业化进程;斯大林模式的经济特征。 二、教学过程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决策 1 .决策 (1) 1925年联共14大,制定总方针(发展道路或方式: 了社化的 会主义工业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2) 1927年联共15大,制定了方针: 农业集体化的 (3)从年起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 1928 学生快速通读教材,找出苏联为建设社会主义做出的重大决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是在何种背景下做出的上述决策, 培养学生的决策意识与决策素养。 2 .重大决策的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从国际、国内展开分析,培养学生从整体与局部、内因与外因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国际:险峻的国际环境,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列强的孤立与遏制 (2)国内:自身经济文化落后;列宁逝世。 (二)苏联工业化的进程 1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制定:1925年苏共14大 2 .苏联工业化的概况: 3 .苏联工业化的评价: (1)成就巨大:引导学生从国民经济结构、工业产值占世界比重两个角度进行概括,培养学生从史实中归纳历史 结论的能力。 (2)问题严重:引导学生从产业结构、城乡二元社会两个角度进行概括,培养学生从史实中归纳历史结论的能力, 一分为二地对历史事物进行解释的素养。 (三)农业全盘集体化 1 .农业全盘集体化:主要通过讲述讲述,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核心概念。通过新中国过渡时期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 农业合作化),引导学生调动和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可以从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经营方式两个角度,讲解农 业集体化的内容,从而为学生理解农业全盘集体化方针的制定打下基础。 2 .农业全盘集体化方针的制定及其决策依据 (1)制定:1927年苏共15大 (2)决策依据:①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工业化的高速发展,试图通过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为工业化服务;②粮食收 购危机,苏共认为粮食收购危机是富农阶级的破坏。 【学生活动】苏共中央对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决策依据,哪些符合事实,哪些是不符合事实的。培养学生依据国情科 学决策的政治素养和历史素养。 (3)农业集体化的过程及其特点 <4)评价:引导学生从段时段和长时段来展开评论,培养正确的时空观念素养。 从短时段看,它暂时有利于苏联的工业化。 从长时段看,由于它的实施不是基于生产力低下的实际,而且严重违背农民的意愿,造成了苏联农业的长期滞

腾讯文库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