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一语文下册《塞下曲》案例分析

关于高一语文下册《塞下曲》案例分析 关于高一语文下册《塞下曲》案例分析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

关于高一语文下册《塞下曲》案例分析 关于高一语文下册《塞下曲》案例分析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鉴赏 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西南。高适于公元752年(天宝 十一年)春南返封丘,写下了这首诗。 诗一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 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接着以“策马”、“长驱”和 “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 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三、四句,那么写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映入眼帘的,是衰草 遍地、寒风吼叫的“萧条”荒凉景象;纵目远眺,只见“白日”昏 暗,寒云苍茫,天地玄黄。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 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 之举,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特别是“落日何萧条”句中的“何” 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这两句既是由前面的叙事写景 到下文议论抒情的转折,又是详细提醒前文“边城何萧条”的原 因:征战不息,原来是“胡虏”的反叛造成的,同时也暗示对安禄 山以“边功市宠”,引起战端。据《通鉴·玄宗天宝四载》记载: 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侵掠奚、契丹,逼得“奚契丹各杀公主以

腾讯文库关于高一语文下册《塞下曲》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