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治未病”思想在肺系疾病中的运用

陈华“治未病”思想在肺系疾病中的运用陈华“治未病”思想在肺系疾病中的运用 陈华教授现任武汉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兼任湖北中医药大学内科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治疗肺

陈华“治未病”思想在肺系疾病中的运用 陈华“治未病”思想在肺系疾病中的运用 陈华教授现任武汉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兼任湖北中医药大学内科学教 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治疗肺系疾病、胃肠 道病、疲劳综合症等内科疑难杂症,尤其在中医“治未病”领域探索多年,具有丰 富的临床经验。余有幸师从陈教授学习收获颇丰,现将陈师的部分学术思想和临床 经验简介如下。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 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不亦完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中 医治未病经典名言。“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病后防变”、“瘥后防复” 等方面。慢性肺系疾患为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以外感为主为先,易多 发、群发、传变,易由实转虚,虚实夹杂,反复发作,逐渐进展,缠绵难愈?。在 我国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代表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占农村疾病死因的第1位,城市疾病死因的第4位。肺系疾病的高发病率不仅 与吸烟、大气污染等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人们是否注意养生防病有关。 1内养正气防未病陈师认为人之所以患病,常因正气虚而致。譬如反复感冒或 经常继发肺部感染的病人,主要是患者自幼体虚多病,不耐六淫、时行病毒的侵 袭,又常常医治不当,如过用或滥用抗生素等原因,克伐正气太过,使得原本禀赋 不足、虚弱之肺脏更加亏虚。据研究发现,各种虚证都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降 低。重视提高人体正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以防疾病发生是陈师在肺系疾病防治过 程中一大特点。陈师指出“正气”为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者,即所谓“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气内为宝”。肺叶娇嫩,上通天气,外合皮毛,“肺位最高,邪必

腾讯文库陈华“治未病”思想在肺系疾病中的运用
腾讯文库腾讯文库
search
课件
教案
试卷
日记
论文
读后感
中考
高考
考研
雅思
托福
行测
申论
面试攻略
AI
大数据
新媒体
登记表
合同
协议
委托
美食
司法考试
求职招聘
工作汇报
入职培训
实习报告
思想汇报
调研报告
旅游攻略
读书笔记
立享超值文库资源包
我的资料库

file陈华“治未病”思想在肺系疾病中的运用付费本文由文库吧提供

编辑文档编辑文档
陈华“治未病”思想在肺系疾病中的运用陈华“治未病”思想在肺系疾病中的运用陈华教授现任武汉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兼任湖北中医药大学内科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治疗肺系疾病、胃肠道病、疲劳综合症等内科疑难杂症,尤其在中医“治未病”领域探索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余有幸师从陈教授学习收获颇丰,现将陈师的部分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简介如下。“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完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中医治未病经典名言。“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病后防变”、“瘥后防复”等方面。慢性肺系疾患为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以外感为主为先,易多发、群发、传变,易由实转虚,虚实夹杂,反复发作,逐渐进展,缠绵难愈?。在我国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代表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占农村疾病死因的第1位,城市疾病死因的第4位。肺系疾病的高发病率不仅与吸烟、大气污染等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人们是否注意养生防病有关。1内养正气防未病陈师认为人之所以患病,常因正气虚而致。譬如反复感冒或经常继发肺部感染的病人,主要是患者自幼体虚多病,不耐六淫、时行病毒的侵袭,又常常医治不当,如过用或滥用抗生素等原因,克伐正气太过,使得原本禀赋不足、虚弱之肺脏更加亏虚。据研究发现,各种虚证都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降低。重视提高人体正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以防疾病发生是陈师在肺系疾病防治过程中一大特点。陈师指出“正气”为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者,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气内为宝”。肺叶娇嫩,上通天气,外合皮毛,“肺位最高,邪必
先伤”,寒热燥湿之外邪均易袭肺。临证应深究正气与邪气,攻伐与补益之间的辨证关系,把握“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原则,“衰者补之,损者益之”,在选方用药时避免克伐正气,善补而慎攻。如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陈师的治法是发作时予炙麻黄、杏仁、百部、前胡、枳壳、桔梗、紫菀、款冬花、贝母、天花粉等祛邪开肺、化痰止咳之品以治今病;症状缓解时即不用或少用祛邪之药,而以党参、白术、黄芪、北沙参、茯苓、陈皮、法半夏等健脾化痰作善后调理;症状稳定时,即予百合、天冬、山药、杜仲、补骨脂等调补肺肾,巩固疗效,以防复发。陈师认为,肺脾肾与人体“正气”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医学即有“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之说。内养正气防未病实质上是补益肺脾肾之气以增强抗病能力而达到防未病的目的。慢性肺系疾病患者由于长期咳嗽、咳痰,耗损肺气,肺气不足则卫外功能失常,易于感邪而患病;久病耗血伤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若脾气不旺,则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得上输于肺,肺失濡养,则卫外功能失常;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精气不足则根本失固。陈师认为,这三脏的虚损发展先后有序,常先由肺及脾,再由脾及肾或直接由肺及肾。病在肺的阶段,病情较轻,呼吸器官的损害较浅,对肺功能影响不大,虽然此时临床虚象不明显,但不能等待“肺虚”发展到“脾虚”、“肾虚”,才注意到补虚。对于慢性肺疾,临证既要分清肺、脾、肾三脏不同的虚候,熟知证候的传变,又要时刻意识到早期及时补虚,防其传变。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临床上出现痰多、胸闷、身重、口干不欲饮,舌苔白腻,脉象濡滑等症状,其属“脾虚湿胜”之证,如仅用治肺药治疗,疗效不显,而应加用健脾燥湿之品。又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展到晚期,脏器损害严重,肺功能明显减退,后期除出现腰酸耳鸣、夜尿清长等一般肾虚证象外,如出现喘促,甚至动则气促等典型的症状,即到了“肾不纳气”的阶段,此时若运用党参、蛤蚧、补骨脂、熟附片、肉桂、沉
查看剩余全文
复制全文
复制全文
全屏阅读
全屏阅读
下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