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的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
浅析传统的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 环顾我们的星球,人类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环境危机。保护自然,合理利用环境成为当前一个头号问题。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念迫在眉睫。环境观似乎
浅析传统的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 环顾我们的星球,人类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环境危机。保护自然,合理利用 环境成为当前一个头号问题。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念迫在眉睫。环境观似乎是一个新之又新的 “” 话题,其实不然,这种环境意识与我国传统的天人全一就是人类不应该把自 然看成是满足自己物质欲望的来源,而是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达到人与自然共生。 中国人自古以来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人们依赖自然,亲和自然。并且人们在思想领域 “” 中始终受儒道思想影响。孔子曰:仁者乐山,知者乐水。把人的品格与自然 “” 的属性联系在一起。《老子》的人法、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是把人 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有序的统一体,从而凝聚为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这种 朴素的哲学思想同样也影响着中国古典建筑室内外空间塑造,本文仅从古建筑的室内外造型、 空间两个方面简单分析一下传统环境总识对古典室内外建筑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性。 “” 造型如跋斯翼,知矢斯棘,如鸟斯革,如斯飞这是《诗经》中描写周代宫 殿建筑的诗句。在古人心目中他们非常自然地把建筑造型与飞禽联系在一起。也许,那时的 人讲不上什么大道理,但看到鸟儿与天空、树木亲和关系自然而然就用在了建筑上。试想, 那舒展、优美、四宇飞张的建筑平面铺开,用暖暖的木材搭建而成,详和地攀附在土壤上, 隐逸在绿树中,这该是多么清新、淡雅的一幅水墨画!而现在的某些建筑,不管环境如何, “” 尺度如何,动不动就打着民族的旗号给壤上一个大屋顶,这不能不算是一大 败地。 “” 中国的亭更是匠心独具,在造型上直接把自己融糅于自然环境中,白居易曾 “”“ 巧妙地道出了亭的精妙之处,它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循形 ” 。的确,亭在结构造型上总与环境相辅相成,它或方或圆,屋顶自三角、六角到八 角,扇面、套方、梅花、十字脊、单檐、重檐,钻尖挺拔,形象丰富;体量依地势可大可小, 全半俱适;它或依壁而处或立山之颠或临水而建;它四面阙如,八方无碍,纳宇宙于其中。 中国古典的个体建筑造型讲究与自然的谐和,群体建筑也毫不逊色。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造 型上不是突出个体形象,而是力求彼此谐调,互相补充、限制,彼此呼应,形成均衡、和谐 的比例关系和韵律。建筑群体在形式上尽量顺应自然,随高就地,曲折不拘一格,从而使群 体建筑与周围山、水、石木等密切嵌合,形成处处有建筑,也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 “”“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体现了道家为而不持, ” 主而不宰的态度。 空间西方建筑一般追求高耸入云、挺拔高大,以示神秘、威严。而中国的古典建筑在观念、 情感、形式中受儒道思想影响,更进一步贯彻人神同在的倾向,建筑总是与世间生活环境联 “…… 在一起。在空间尺度上,古建筑不追求过大:室大则多阴多阴则蹶 ”“ ;也不追求过高台高多阳,广室多阴,远天地之和也,故人弗为,适中而已 ” 矣。房屋不求高求大,只能在平面中寻求多变和多样。所以中国古建筑是让人沿平 “ 面纵深形式,慢慢游历在之中,在时间、空间中寻找乐趣,去体会乘物以游心 ” 的境界。 “”“ 中国古代绘画讲究设白当黑,京剧艺术追求实以形见,虚以思进 ”“” ,这种虚实结合的美学原则体现在建筑中,就是力求视觉上突破人 “ 煌有限空间与自然空间贯通、融合。正如诗人谢灵运所言无所不复,天地际也 ”“” 。苏州网师院,有一个极不起眼的院落称之云窟,它不太大、朴朴 素素、静静寂寂,但是这小小的庭院将一望无际的天空拥入其中,其丰富的空间想象只有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