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 作为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内涵与意义无论从哪个角度挖掘都会有收获的。 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 作为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内涵与意义无论从哪个角度 挖掘都会有收获的。 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 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 子、空头大话。 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 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 观点。 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 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投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脑,中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 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