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集训提升练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 的进程。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在这 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互相支撑,互相 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鸦片战争以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高呼“自强”“求富”,主张学习先 进技术来富国强兵,都是在复活经邦济世的士人精神以求民族自救;甲午战争之后,士人们在 “保国、保种、保教”的理念中,提出制度革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在军事、教育、工业政策 等方面做出调整。随着新的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的官吏、新兴工业资本家群体的扩大,人们有 了大量关于富强、进化、民主、自由等话题的思考,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相较,增 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向往,具有更加鲜明的近代特征。 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人们的民族情感的自发作 用,产生了一系列反侵略的自卫本能,如三元里抗英运动、义和团运动等;进而,知识精英们把 对外御辱与对内改革结合在一起,发展为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考,如“公车上书”、新文化运 动等。另一方面,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保守性观念也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刺激 和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下,愈发顽固,逐渐沦为社会发展的阻力。“变”与“不变”之争始终 存在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导致社会变革困难重重,往往不够彻底。尽管如此,忧患意识整体 上推动了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这集中表现为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面对西方列强的入 侵,传统家国情怀从“天人合一”直觉式的初级共同意识,逐渐转变为以平等、自由、民主、 法治等基本价值为基础的理性共同体意识,在传统的情感认同中加入了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 的真诚向往。 忧患意识促使中国的现代国家观念兴起。在内忧外患之中,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国家理 论成为人们从理论探讨与救亡实践来更新传统的家国情怀的资源,并使之成为近代以来中国 文化发展的主线。民族危机→民族救亡→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家国情怀演变的逻辑线索,而忧 患意识则始终贯穿其中。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就是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中的一 次自救。这也是中国近代国家的开端,中国人以此为争取独立的主体,进而在国际秩序中确立 自己的合法性。 通过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的近代互构,两者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社会稳定时期,忧患

腾讯文库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集训提升练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