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的悲音从何而来
《赤壁赋》的悲音从何而来 读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种美的享受。那富于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那极具形象化的精妙说理,那整散结合、舒卷自如的绝妙辞章,真如万斛泉水,喷薄而出,汩汩滔滔,一泻千里。读之,如
14 第页共页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赤壁赋》的悲音从何而来 读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种美的享受。那富于诗情画意的景物描 写,那极具形象化的精妙说理,那整散结合、舒卷自如的绝妙辞章, 真如万斛泉水,喷薄而出,汩汩滔滔,一泻千里。读之,如食美味, "' 饮醇醒醪,整个身心都沉醉于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中,羽化而登仙 了。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正当主客月夜泛舟,把酒颂诗,倍感欢乐 之际,客人的洞萧却突然发出了与这欢乐气氛极不和谐的悲凉之音。 这悲音究竟从何而来? "' 由倚歌而和之一句可知,这充当伴奏角色的客人的悲音是应和 "' 主人的歌声而发出的,因而弄懂主人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一句的含意,当是理清该文意脉的关键。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多么 "' 广阔啊我的胸怀,我思念的美人啊在遥远的天边!这里的美人当指 思慕的明君贤才。要想弄懂其深层含意,必须了解所处的时代特征和 他的身世遭遇。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国势极弱的封建王朝,西北方的辽夏经常大举 入侵,严重地威胁着国家的安全。因此,御敌安边,振兴宋室便成了 时代的重大课题、人民的强烈愿望。苏轼的父亲曾写过《六国论》, 击中了宋王朝赂敌的要害。在时代的影响和父亲的熏陶下,苏轼怀着 炽热的爱国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在《制策》、《教战守策》、《登州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