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背景:高中地理新课程注重和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根底上,逐步学会运用地 理事实的根底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等,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开展 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根底知识。因此,老师应该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和来获得知 识和认识自然开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分析:虽然学生们对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但很少能真正理解、掌握其变化规律.地 球的运动很复杂,有自转、有公转,还有其它运动形式,本节教材在已阐述地球公转特点的根底上,重点 阐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该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先建立感 性认识呢?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的熟悉方法入手,从中发现地理问题,再从中找出规律,理解规律,上升至理 性认识。怎么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公转的地理规律呢?在考虑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掌握 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 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二分二至日照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 们建立起较为完好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构造和空间联络。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 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 假设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 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觉得用这种方法,教学 效果不会好。 第二、利用多媒体来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学校的地理教学课件比较齐全。经过整理,我合成了一个可 以较好地演示地球公转的地理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确实比较形象、直观。问题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 上课时学生似乎都理解了,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又问题百出.看来,仅凭多媒体的演示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化 的印象。所以,我放弃了这种方法。 第三、把篮球当地球.经过反复考虑,我想到了用一个体积比较大的球体—--篮球来代替地球,在课堂上 演示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的关系。 案例描绘:在课之前,我从体育组办公室借到了一个充气缺乏的篮球,将篮球的中间一圈用白粉笔涂成白 色,代表赤道,用透明胶在篮球上下侧各固定上一根粉笔分别表示南、北两极,并按比例画出北极圈和南 极圈. “咦,老师,你缴的是谁的篮球啊?”当我带着篮球进教室时,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我。我说:“不是,是 上课要用的。”于是,学生们就先议论开了,并且猜测篮球可能是用来当地球仪的。我成心卖关子,没有 跟他们解释篮球的用处,继续吊他们的胃口,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 上课开场,“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由于地球的自转轨道面(赤道平 面)和公转轨道面(黄道平面)不重合,随着地球的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外表是挪动的。如今我们就来 演示一下。”说完这段话后,我拿出了篮球。下面一片哗然,终于知道了篮球的用处。当我说我需要两个 助手来演示地球公转时,班级中的学生反响是不同的。有些活泼的学生积极要求参加演示;有些学生比较 安静也不够积极。最后,我在班上选了两名学生来在教室里演示。我先分配好两人的工作,一个人代表站 在太阳上的观测者,另一个学生“拿着地球"和站在太阳上的观测者的视线保持同一程度面。在我的指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