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宁江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0-2021学年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宁江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文,完成13~15题。斯人已逝,良知犹存季羡林先生走了,昨晨8时50分左右从北京301
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为真理而死不容易,为真理而活着就更难!”应该说,季羡林为 2020-2021 学年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宁江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人所敬仰,除了学识,同样在于他从容地、真性情地走过一个世纪。季羡林把说真话当作自 含解析 己一辈子的事业,“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即使 353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丢掉自己的良知。” 1.1315 阅读下文,完成~题。 一个知识分子,以罕见的温和、超人的毅力、寻常人难以企及的睿智,温和而坚定地走 斯人已逝,良知犹存 完了动荡的20世纪,走完自己的一生。从晚清到中华民国再到新中国,虽说自己的一生“没 有大激荡,没有大震动,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的经历”,但熟悉季羡林的人都知道,他“毕 季羡林先生走了,昨晨8时50分左右从北京301医院走了,享年98岁。 生认真,饱尝苦头”,而他的《牛棚杂忆》也因此被出版界视为“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 礼品”。 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季羡林这个名字太过熟悉。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著名文 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然而,当我们用这些词语描述季羡林生前的荣耀 良人已去,良知犹在。在《病榻杂记》一书中,季羡林力辞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 时,却难免有些苍白。人们痛惜他的离去,不仅因为世间从此少了一位博学多思的学者,一 师”、“学界泰斗”、“国宝”等三项桂冠,以求“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 位精于语言的英才,一位连接中印文化、中西文化的摆渡人,更是因为中国从此少了一位守 身”。季羡林表明自己不做“国宝”,但他心里一定认同这种说法,即真话与良知才是一个 护真话与良知的世纪老人。 国家最不可或缺、最需要珍视的“国宝”。永远坚守自己的良知,只说真话不说假话,相信 这是季羡林留给世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活到98岁高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 早就活超了“预算”。季羡林以其特有的朴素与学养,感动中国、感动世界。几年前,温家 (选自2009年7月12日《新京报》) 宝总理在看望季羡林时谈到,季老的书里人生,同样是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中国知识分子历经沧桑、艰难困苦,即使是在“牛棚”挨整时,也没丢掉自己的信 13.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仰。更令人敬佩的是,季羡林甚至利用在传达室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梵文作 A.文章开头直接点明季羡林先生辞世的时间、地点和年龄,开门见山,简单醒目又具震撼 品。 力。 今天,许多人在为名利奔忙,更有人因此失去了底线,全然没有老一代知识分子为求真 B.“当我们用这些词语描述季羡林生前的荣耀时,却难免有些苍白。”这句话说明季羡林的 知宁坐几十年冷板凳的毅力与真诚。而这方面,季羡林无论是治学还是为人,皆堪称楷模。 离去,是中国及世界的一大损失,突出季羡林一生的贡献和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胡适曾说,做学问要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与季羡林齐名的香港学者饶宗颐说,季羡林 笃实敦厚,摇起笔来却娓娓动听,光华四射。张中行则认为季羡林以一身兼具三种难能:“一 C.“为真理而死不容易,为真理而活就更难!”这是哲学家斯宾诺莎赞扬季羡林先生一生为 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 追求真理所作出的卓越的贡献。 普通、朴素、敦厚,也是季羡林留给世人最直接、最平易的印象。一切应了诗人对他的 D.文章思路贯通,章法严整,先从季羡林生前的荣耀和成就谈起,然后从治学和为人来概括 评价——“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它自身。”即使是在其著作等身、桃李 其一生的贡献和人格魅力。 满天下时,季羡林也不以名人自居,有时自嘲和王国维、陈寅恪、吴宓等国学大师相比,自 E.本文文字典雅,字里行间饱蘸深情。告诉人们:坚守自己的良知,只说真话不说假话就是 己只是“一个杂牌军而已”。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