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成长心得体会

我曾有幸在一些学校当过教书匠——专职和兼职的。 十几年的从教经验,体会最深的是: 当你的学生刚学会了“1+2=3”的时候,你得教他“1+3=4”或“2+2=4”,这时候学生普遍认为你这个老师很有水

我曾有幸在一些学校当过教书匠——专职和兼职的。 十几年的从教经验,体会最深的是: 当你的学生刚学会了“1+2=3”的时候,你得教他“1+3=4”或“2+2=4”,这时 候学生普遍认为你这个老师很有水平,你教了许多他们不懂的知识,是个好老师; 如果当你的学生还只知道“1+2=3”的时候,你就去教他们“y=ax+b”,学生可 能会认为你发神经,乱七八糟的,在讲些什么都不知道; 如果当你的学生已经知道“1+2=3”的时候,你仍在教他们“1+2=3”,学生会认 为你这个人啰嗦,没水平,从而听课不专心、思想开小差;如果这时候你还在教 他们“1+1=2”,学生就会普遍地瞧不起你,认为你低能、弱智,从而就可能会 出现起哄、捣乱等现象。 推而广之,其实现实生活中也一样。人们普遍认同的所谓“能人”,其实也往往 只是那些在某个领域的知识或者能力略高于自己的人,如王熙凤式的人物。其实 王熙凤并没有多少高深的学问,也没有多少超人的能力,只是所谓的“人情炼达 皆学问”而已,只是在我们能够认知的这个水平上混得滚瓜烂熟了,或者还有一 些略高于我们的知识而已,这种人往往是最容易被我们普通人所认同和看好的。 如果有一个人,他的学问真正高深到我们绝大多数人自己无法理解的这种境界了, 往往反而就不被我们所认同了,至少我们是不关心,也无法关心了。 再比如,我们读书——看小说或阅读其他文章,我们认为写得好、写得妙的,往 往就是那些我们自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但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而 作者却把它提高到理性认识的水平,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了,这样的东西就被我 们普遍地认为是高明的、属于精品了。 再深入一点地考虑,我们学习,一方面要学习书本知识,这是前人总结的体会和 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学习到一定程度以后更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参加实践。 你想在某个方面有所突破、取得成效,你就得参与这方面的实践,从实践中自己 去体会、去总结、概括和抽象出一些前人所没有想到的东西,只有这样,你才会 有创新,才会有发展,才会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作出真正有价值的贡献,否则, 只能是“炒冷饭”、吃别人嚼过的东西了。 转眼在一中已经工作一年了,我感到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学校为我们 这些年轻教师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实行带教制,帮助我们更快得入轨。能有 幸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我对自身的成长增加了自信。 从教一年,心里也有些感受。 一,在课堂教学方面,我觉得备课详实的同时,并不能完全按教案进行。还 记得去年第一星期上课时,每次临上课总是比较紧张,不自觉得要把上课要说的 话在脑子里过一便,真有种上考场的感觉。那时侯感觉当老师真不容易,以前做 学生是从没体会过。后来在每次上课前,总是尽量先听师傅或其他教师的课,尽 量做到心中有数。很羡慕老教师在课堂上的挥洒自如,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是 别出心裁的观点反馈得恰当又合理。过于紧张和过于详细周全的设计有时候反倒 不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出激情的火花。 二,一堂效果好的课并非要有花哨的东西,我们更应该注重事实在在的东西。 刚开始一段时间,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总是喜欢课上几分钟给学生讲些课外知 识,忽视了重点,大部分只是听个热闹,实际收益不大。真正想抓住学生注意力,

腾讯文库青年教师成长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