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3年4月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诗歌写

20234 年月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960.0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小题,共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诗歌写作 行为 本身成了被书写的对象。在陈与义、陆游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诗歌写作本身更细致、 频繁的 书写,“题诗” “成诗” “寻诗” “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表达大量出现,有意寻诗、 出声吟 哦的诗人形象也越发明晰,这表明: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作者对自我 作为诗人的 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 “题诗” “成诗”在陈与义的诗中承载了丰富内涵。“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 “洒面风 吹 作飞雨,老夫诗到此间成”两例清晰展示出外部环境怎样激起了诗人内心的波澜,眼前转瞬即 逝的景 致如何被诗人捕捉到进而成为诗歌的一部分。而“成诗”的过程往往具有实时性、不可复 制性。有道 是“有诗还忘记”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诗人内心感知到的诗意、 诗人在语言表 达上的疏离,都清晰呈现在诗中。他在《对酒》中的“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 落酒杯”,同样感 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窘迫。 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柳林横绝野,藜杖去寻诗”(《游八关寺后池上》),诗 人专 门拄着藜杖寻诗:“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噪明月中“(《寻诗两绝句》),半夜从酒醉 中醒来的 诗人特意推开门,在明月乔木中寻诗。场景本身就是诗意的来源,诗人在呈现出诗意产 生的特定情境 之后便结束了诗篇,不再述说此刻的感受。这类似前引“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 诗人看似只是 记录实时景象,然而诗情恰恰渗透在眼前所见之中,诗歌写作也在此刻完成。不同 的是,“寻诗”更 能体现寻找、访求的过程性和目的性,在这一表达中,“诗”仿佛成了触手可 及的实体;作者自认与 读者对何为“诗”有着高度默契,只需呈现特定场景,读者便可心领神会。 这种将“诗”客体化的过 程,体现出诗歌已成为诗人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的一部分,同时,诗人 的主体身份在诗歌中也呈现得 愈发明晰。 (摘编自刘晓旭《赋诗与寻诗》) 材料二: “镜”在中国文化中有复杂的意涵。本文所言“览镜诗”,不是泛指含有“镜”意象的诗, 也不是指专门吟咏镜子的诗,而是指书写览镜行为与感想的诗作。览镜诗的关注点,是这个行为

腾讯文库2023年4月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