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修改版]
第一篇:乡土中国 读后感长在土里的中国人 这一本《乡土中国》实际上让我读的颇为费力,纯论述性的文章一向不是我的至爱,但是它却让我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这本书讲述的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国乡土社会,尽管篇
第一篇:乡土中国读后感 长在土里的中国人 这一本《乡土中国》实际上让我读的颇为费力,纯论述性的文章一向不是我的至爱,但是它却让我每 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这本书讲述的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国乡土社会,尽管篇幅短小,但是却囊括了整 个乡土社会的方方面面,作者费孝通从历史现状、社会结构、思想根基、统治制度等等方面阐述了这个独 具特色的社会,书中既没有一味的褒扬,也并不是强烈的批判,而是以客观的角度描绘出一个我们熟悉又 陌生的社会。作为一本社会学著作,它让我对所处的环境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今天我只想说说中国人 的故土情怀。 从悠久的国家历史来看,中国人最主要的生存方式就是农耕。那么可以说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 化是建立在农业的基础上的,因此这使得中国人有别于游牧民族的喜好迁移与尚武好斗。自古以来,农业 就是历代王朝最重视的生产活动,中国也形成了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色社会,而生长在这一片土地上 的人民自然也就以田为本、以食为天。封建主义固然已经被推翻,但是中国人喜爱安稳与温和的个性还是 一代代传承了下来。安稳体现在中国人不爱迁徙,温和使得中国成为礼仪之邦。 “ 俗话说落叶归根,意思是指客居异地的人终归还是要回到家乡。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 ” 思亲,无论走的多远、无论在外有多少荣华富贵,回到家乡的愿望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富贵不还乡如锦衣 夜行正是这个道理,因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才最熟悉也最亲切。乡土社会中,以种地为生的人民 也就如同庄稼一般长在了土里。固然也有迁徙出去的人,他们就如散落的蒲公英,随风而飘,没有永远的 落脚点,也失去了内心的归属与安定感。以人情网辐射的中国社会有无数个圈子,可是这些圈子基本都对 外来者排斥,假如一个外来者妄想加入其中必定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付出代价也无法真正融入其中。 这也是中国人为什么愿意从出生到死亡都扎根在一个地方。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年轻人那么热衷于 买房,因为房子就代表着家,而家庭观念是中国人不变的圭臬。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天灾人祸例如:旱涝绝收、瘟疫战乱引起的人口流动 并不能形成巨大规模。而历史上有名的北民南迁是在各种因素下形成的民族大融合,从客观上看对国家的 发展产生的的确有利影响。如今随着国家建设的骎骎日上,各种大项目所引起的人口迁移却不得不引起我 们的重视。国家的移民政策有许多,从最开始的一次性补偿到现在的开发性移民,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方针 与进步的执政理念。然而,尽管对待移民问题上国家有各种补偿与安置措施,如减少对移民活动的各项收 费、对接待移民的企业免税、移民迁往的地区也相应会给他们一定的照顾。但是移民回迁还是成为了一个 无法回避的尴尬的事实。为什么移民会回迁?我看过这样一则新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个小山村住着 八十多户人家,可是这个小山村在行政区划上却找不到地方,这里无水无电,没有法律的约束、没有政府 的管理,大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然而生活却并不像桃源那样令人羡慕,当新一代移民憧憬着外面的 ——······ 生活时,他们却发现回迁的移民们已经没有了合法的身份没户口、没身份证、学生考试报不了名回 迁者成为了黑户,这是移民过程中令人揪心的事实,但是依然有不少的移民选择了回迁。举世瞩目的三峡 大坝的建成也就是建立在无数人的背井离乡的基础上,虽然本着就近安置的原则,移民仍然无法适应新的 环境。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也就意味着断了根,漂泊的滋味尤其是对于年长者更加无法忍受。少小 离家老大尚且要回,何况是在家乡土生土长的人。移民不被当地人接受以及自身无法融入其中等原因都是 “ 他们缺乏归属感的原因,据调查广东佛山的岗南村小组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村,如今这个村子中的发廊、网 ” 吧经济成为了不容忽视的发展力量,相对独立的空间使得这里成为了罪恶滋生的温床。移民们自顾不暇, 当地政府也出现了管理空白,更悲哀的是其他小组组长竟然对这种经济心生羡慕。这样的环境下移民要接

![乡土中国读后感[修改版]](https://wkimg.docs.qq.com/img/ZE4VaZpuPu9Ztr78fAs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