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第14课 苏武传(节选)学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第14课 苏武传(节选)学案重难突破1.在第三自然段的叙述中,主要体现了苏武的什么精神?结合课文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的?_______________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第14课苏武传(节选)学 案 重难突破 1 .在第三自然段的叙述中,主要体现了苏武的什么精神?结合课文谈谈作者是如何体 现这种精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现了苏武以死报国,义不受辱的浩然正气。 【答案】 具体表现在语言和动作上。“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表 现苏武未考虑个人安危得失,而是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和民族的使命。“屈节辱命,虽 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说明苏武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表现“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2 .文章第二部分具体描写到的匈奴招降共有三次,请概括这三次招降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 【答案】 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第二次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 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 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 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 的复杂心态。 3 .原文中选取了李陵劝降部分,你如何理解李陵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陵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 【答案】 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 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4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答案】 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 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 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 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 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 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 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 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 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 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腾讯文库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第14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