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1、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不借助任何工具,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1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凸 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1/5 不借助任何工具,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把通过凸透镜所能观 察到的范围称为(视野),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视野(越小)。 313 、世纪,英国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 生(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4 、蝴蝶的触角呈(棒状),蝗虫的触角呈(丝状),天牛的触角呈(鞭状), 蚕蛾的触角呈(羽状),蚂蚁的触角呈(膝状)。 5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凸起)、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 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 大)功能。 6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 数最大。 7 、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 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 、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 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9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 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 白糖等。 10 、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 更大)。 11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 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为了看到更小的物 体,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以把 200 物体放大到(万)倍。 12300 、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倍的(显微 镜),发现了(微生物)。 13 、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4•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 构。 15 、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 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6 、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 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719 、(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8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