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导学案L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积累实词,提高学生文言翻译能力。(2)深刻领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在复习中强化学生认识客观环境及主观因素对人成才的影响。(3)复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导学案 L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积累实词,提高学生文言翻译能力。 (2)深刻领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在复习中强化学生认识客观环境及主观因素对人成才的影响。 (3)复习本文举例论证、道理和正反对比论证以及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了解掌握层层深入的论 证结 构。 2.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学案一一课前热身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 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为亚圣,及孔子并称为孔孟,其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施行仁 政,强调“民 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其哲学思想是“性善说”。著有《孟子》一书。 (二)、解词 2、举:举用,选拔 1、吠亩:田间,田地 19、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0、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4、动心:使心惊动 3、空乏:资财缺乏,即贫困 6、恒:常 5、曾益:增加。曾,通“增”,增加 8、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7、过:过失,此处是有过失的意思 10、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9、作:作为,奋起 12、入:在里面。指国内。 11、色:面色 辅弼14、出:在外面。指国外 13、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 16、苦:使……受苦 15、喻:了解,明白 18、饿:使……饥饿 17、劳:使……劳累 (三)、原文填空 [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启下文道理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那些磨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的好处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导学案一一复习讲解 内容解析 第一部分(1段):列举六位古代名人的事例,说明造就人才必经一番艰苦磨练。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1.文章第一段用排比的修辞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他们的事例有何作用? 答:共同点:六个人都出身卑微贫贱,后经历磨难最终而成大业。 作用:为证明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第二部分(2段):论述人要成就大业,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方面经历艰苦的磨练。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从客观证明了人要有所作为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方面接受艰难甚至痛苦 的

腾讯文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