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特校语文课堂的有效运用
信息技术在特校语文课堂的有效运用咸宁市特殊教育学校 鲁志明摘要: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地论述了在聋校语文教学改革中,如何根据聋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两者的高效整合,达成全面
信息技术在特校语文课堂的有效运用 咸宁市特殊教育学校 鲁志明 摘要: 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地论述了在聋校语文教学改革中,如何根据聋生的认知和学习 特点,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两者的高效整合,达成全面提高聋校语文教 学质量的最终目标。 关键 词: 聋校;语文教学;有效运用;信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在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改革进程中,信息技术正在 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在聋校语文教学改革中,如何根据聋生的认知特点,充 分与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提高聋校语文教学质量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 务。 一、信息技术在聋生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明确指出:聋校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 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 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信息技术的 优势,充分利用聋校专用设施设备,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 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 聋生的感官代偿功能决定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聋校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和作用,聋生的这种代偿表现在对非听力感官的依赖,众所周知,对聋生起着重 要作用的感官代偿功能是他们的视觉功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运用聋 生依赖视觉进行学习的模式。 (一)举象解读需要信息技术 所谓“象”就是语言文字的三种表现:形象、印象、意象。“举”就是呈现、 打开,就是让它像网页一样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所谓“举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 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和意象,从而使学生在“象”的基础上实现从“言”到“意” 和从“意”到“言”的过程。 “象”是最生动的、最丰富的。在我们语文教材中,大量的语言文字指向生 活本身,指向事件本身,指向人物本身,而这些人物、事件、情节就由象组成, 由一个个生动丰富、充满感性的语言的象组成。“举象”就是回到象,就是回到 语文的源头活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聋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文 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引领聋生真正看到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这就是举象 的意义。其实所有的象都来自学生的生活体验,而信息技术可以将之复现,这样 非常有利于聋生将文本的语言文字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积累为自己的东 西,这才是学到了活的语言。总之,将言语还原成画面、场景和情节的解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