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美术 第三课 篆 刻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八年级美术 第三课 篆 刻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课 型: 综合课教学方法: 讲解、欣赏和学生刻印练习相结合。教学目的通过书法和篆刻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书法和篆刻的兴趣,了解我国书
2019-2020年八年级美术 第三课 篆刻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课型: 综合课 教学方法: 讲解、欣赏和学生刻印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的 通过书法和篆刻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书法和篆刻的兴趣,了解我国书法、篆刻的起源和类 别,使他们受到书法、篆刻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篆刻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初步懂得治印的基本技法与步骤。 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篆刻时如何把运刀的方向、角度与力度。 重点:篆刻的治印步骤及方法。 教具与学具 教具:各种字体的碑帖及名家书法作品数幅;狼毫小楷、刻刀、章料(青田石等)、宣纸、 砚、墨、印泥、砂纸(粗细两种)圆镜、毛刷等演示用具;刻好的印章二枚、供学生仔细看。 学具:刻刀、毛笔、墨、青田石或肥皂、土豆、橡皮等,砂纸、小圆镜、小牙刷、毛刷等。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引导学生认真听课。 讲授新课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是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殷商时代应用甲骨文开始,距今约三千七 百余年。最古老的文字是用图画方式表达,让人一看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读出来,并明白它 的意思,后来由于实际需要,又产生了音意相兼的形声字,以及运用了转注、假借的手法, 有象形、指事会意的实体字和形声字,汉字的创造正是沿着这个道路发展下来的: 书法的分类: 综合历代各种文字大致分为篆、隶、楷、行、草五大类。 篆书: 甲骨文-------是殷、周时期的古文,因刻在龟骨上故名;石鼓文---------石鼓是 秦朝的刻石,上面所刻的文字属于大篆的体系,也是我国最早的石刻; 秦《泰山刻石》 -------又称《封秦山碑》字体属于小篆,相传是秦代丞相李斯所写,小篆是从大篆省改而 来的。 隶书: 相传是狱史程邈被囚在监狱里时,把大小篆的笔画和结体作简化,便于书写。这种 字体便在公文上使用起来。当时办公文的小官叫做“徒隶”,便把这种字体称为“隶书” 楷书: 楷书真书,楷书,由隶书、隶草演变而成,字形方正,大小相近,有楷模的意思。 行书: 行书书写速度较快,常作文章起稿用,没有一套规定的写法,写得规矩一点而接近 楷书的叫“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而接近草书的叫“行草”。 草书: 章草-------又称隶草,其字形特点是解散隶体,趋于简便,但仍存隶书的形势,字 字区别不相连绵; 今草--------相传是后汉的张芝从章草加以演变而成。特点是体势连绵, 笔意奔放,常常是上一字的终笔,也就是下一字的起笔。 篆刻的用途及分类。刻印章称为治印,治印多为篆字,故称为篆刻。篆刻要求书法、章法、 刀法三方面的完美与巧妙的结合。古代在印面上刻着官阶或姓名来佩带,作为取得对方信任 的标志,流传至今,仍保持了它从属性的用途,如取款,写证明必加盖公、私章等。 印章作为一种辅助艺术运用在绘画、书法等艺术上,或用来说明主题内容、作者姓名、创作 年月、收藏者等,或用来增加画面构图完整,成为世态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常 把篆刻、书法、绘画相提并论,称它们为“金石书画”。一幅好的国画作品,要求诗、书、 画、印四绝。 印章从印文制作看,有白文印(即阴文印)和朱文印(阳文印)、肖形印等。(举例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