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七年制实习生急诊临床思维和基本急救能力的培养医学论文

中医专业七年制实习生急诊临床思维和基本急救能力的培养_医学论文 【摘要】 中医专业七年制学生在急诊科实习期间,遵循《中医急诊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各级老师带教,多临床,重操作,注重培养实习生的急诊临床思

中医专业七年制实习生急诊临床思维和基本急救能力的培养_医学论文 【摘要】 中医专业七年制学生在急诊科实习期间,遵循《中医急诊学》的基本 理论,通过各级老师带教,多临床,重操作,注重培养实习生的急诊临床思维 和基本急救能力,出科时掌握了常见急症的基本技能,为日后临床各科危重症 的救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 急诊实习生;中医专业;能力培养 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到急诊科实习是整个临床毕业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 急诊学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的桥梁。我院自2000年起承担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一 批七年制学生的临床阶段及教学工作。至今已培养了7届200余名学生。我们 在带教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循理论、多临床、重操作、边干边学,注重培养学 生的急诊临床思维和基本急救能力。 1《中医急诊学》的基本内容是临床实习生必须掌握的理论基础 我院自1991年起即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开设了限选课《中医急诊学》。至我院急 诊科实习的中医专业七年制学生基本都选修了这门课,为日后临床实践打下了 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医急诊学》是运用中医理论研究危、急、重、险症的发 生、 发展 、变化 规律 及诊疗技术和救护措施的一门临床专业课,兼具历代 中医急症学术源流和新时代发展特点。 1.1 从历代学术源流上溯:《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急诊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开急症辨证论治的先河,以六经和脏腑辨证论治热 病、中风、出血、结胸、暴泻、厥逆等急症,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理法方药,至 今仍指导临床急救。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集魏晋与南北朝急症证治精华, 已初具“急症手册”雏形。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充实了急症病名、病 候,发展了病机理论,全书所列67种病名中,急症占了1/4以上。唐代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王焘的《外台秘要》汇集保存了东汉至唐 的重要医论、医方、诊治,并倡导以针灸、药物、食疗等综合方法治急症。宋 元明清医家对急诊诊治更有不少创新之处,如宋代《和剂局方》的紫雪丹、至 宝丹、苏合香丸等作为急救药物沿用至今。金元刘完素创立“火热论”,对寒 凉药物的应用,张子和以“汗、吐、下”攻法祛邪均具独创见解。明代吴又可 创立“戾气致瘟疫”的病源论,倡导疏达膜原一法,尤为卓识。至清代叶天 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等温病学家辈出,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治理 论, 总结 出透邪、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清营、凉血、开窍、固脱等大 法,极大地推进了急性热病的诊疗水平。 1.2 从新时代发展看,近50年来,中医急诊工作发展迅速,先后成立了中 风、热病、厥脱、血证、心痛、胃痛、制剂等全国协作攻关组。从学术理论、 剂型改革至临床疗效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已形成中医临床急救诊疗 的标准化,抢救手段多样化、研究方法的 科学 化,研制了一系列高效、速 效、稳效、低毒的中药新制剂,不断提高中医急救的诊疗水平,拓展了中医急 诊的研究范围。

腾讯文库中医专业七年制实习生急诊临床思维和基本急救能力的培养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