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

2024年《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 2024年《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1  “低劣的吐槽段子只适合湮没在历史的滚滚潮流中。”  01  本书的书名是很“诱人的”,“中国文化”本身意味着广度和深

2024年《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 2024年《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1 “低劣的吐槽段子只适合湮没在历史的滚滚潮流中。” 01 本书的书名是很“诱人的”,“中国文化”本身意味着广度和深度,至于“深层结构”, 作者解释为“中国历史上由古至今比较稳定的某些规律,它们是使中国在历经变化后仍保持 自身特殊认同的因素”。如此看来,本书着重要阐述的是中国文化外在表现形式背后规律性、 本质性的“东西”。这“东西”理应是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 02 通读全书,作者耗字40余万,主旨为两点,一是中国人的“良知系统”。作者引用“仁 者,人也”,“仁”即“二人”,“二人”才能称之为“人”的拆字新解读来解释中国的人 情社会,作者认为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如“君臣、父子、 夫妇、兄弟、朋友”;二是由此引申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一句话,个人的“压抑”,集体 的“权威”。全书围绕“二人与一人”的关系列举了种种社会现象来佐证上述观点。 对于作者提出的各种中国社会现象,如“对外客‘尊而不亲’,对自己人‘亲而不尊’”、 “理性思考和道德判断容易被感情化,对持有不同见解者视为‘不友好’”、“一个人‘做 好人’仍比‘有个性’更受人欣赏”、“存在‘亲民’姿势,而不是‘亲民’制度的情况” 等等,不一而足,都值得深思。 03 然而本书也存在诸多问题。一则,未见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用“仁者,人也” 的拆字解读及众多自古有之的俗语来论证国人如何“抑制个性、臣服权威”有穿凿附会之嫌; 再则,作者序言写“本书特点并非泛泛地罗列几项或十来项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 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近乎千刀万剐式的切割”,看似要彻头彻尾的“解剖”,读来却更像

腾讯文库2024年《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