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公文写作如何打造闪亮的观点
谈谈公文写作如何打造闪亮的观点所谓眉目,就是观点。观点是公文的眼睛,也是精华所在。我们常常讲,“眼好一半文”。观点好了,文章就好了一半。不同的观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列队、就位,就精彩了文题、撑起了主题
谈谈公文写作如何打造闪亮的观点 所谓眉目,就是观点。观点是公文的眼睛,也是精华所在。我们常常讲,“眼好一 半文”。观点好了,文章就好了一半。不同的观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列队、就 位,就精彩了文题、撑起了主题、支起了架构、靓丽了文章。就好像见到了“神仙 姐姐”,最美的一定是眼睛,明眸善睐,摄人心魄。 记得春晚上有个小品,《汇报咏叹调》,一位主任去县里开会,中途开溜。回来 后,经理让他传达会议精神,只好胡编,说会议强调了五点:一是提高认识、强化 意识,二是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三是发动群众、做好宣传,四是持之以恒、环环紧 扣,五是各项工作要落到实处。经理不信,一核实,都对。这个小品,讽刺的就是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会议材料万能八条、千篇一律,观点都是搞“大路货”。这 样不行。打造好的观点,就要善于出思想、出精华、出特色,让观点更加具象、更 加睿智、更加整齐、更加干炼。这里和大家交流四种方法。 一、巧用“类比法”,让观点更“具象”类比法,就是打比方、作比喻。“一个比喻 胜过一打道理”。如果文章要传达的信息,比较深奥、复杂,直接说太枯燥,就可 以迂回一下,借用“他山之石”来类比。这就类似文学上的“通感”修辞手法。朱自 清《荷塘月色》名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 的”。就是嗅觉与听觉的贯通,荷花的清香、渺茫的歌声,贯通起来,让人可以调 动生活经验,类比联想,感受意境。「案例1」曾经阅研过一篇阐述高校如何践行 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文章,标题为《首都高校践行“北京精神” 要唱好“四重奏”》,四个观点非常精彩: 一、高校要唱好爱国向党的“主旋律”。(对应北京精神之“爱国”) 二、高校要唱好大胆创新的“进行曲”。(对应北京精神之“创新”) 三、高校要唱好包容平等的“交响乐”。(对应北京精神之“包容”) 四、高校要唱好厚德尚礼的“咏叹调”。(对应北京精神之“厚德”)就是用音乐来 类比。爱国,调子必须是高昂的,就是“主旋律”;创新,永远在路上,永无止 境,就是“进行曲”;包容,吹拉弹唱,各奏各调,就是“交响乐”;厚德,厚重的 积淀和底蕴,就是“咏叹调”。这样的物理组合,就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非常 新颖、贴切。「案例2」有篇研究某领域科研管理的文章,对管理过程存在的主要 问题,用四个专业术语来类比,分别是: 一、前紧后松。大意是。乙方一开始不顾一切争项目、揽合同;一旦合同到手,就 开始放松管理、放慢节奏,什么时候做完,甲方就只能什么时候要。 二、高开低走。大意是。乙方在争取项目时,不管自身情况如何,盲目追求高指 标,来打动甲方;研制开始后,只能降低指标要求来保证进度。 三、避实就虚。大意是。产品的某些指标写得清清楚楚,这是“实”;但研制时常 常通过搞变通的方法,来“实现”或“达到”,看似满足了,实际上没够到。 四、喜新厌旧。大意是。研制时片面追求新技术、新工艺、新器件,导致研制过程 中问题不断、费用增加、进展缓慢,产品可靠性受到影响、带来隐患。这四个观 点,前紧后松,这是谈判术语、谈判策略;高开低走,这是股市术语;避实就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