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4.13.2预防传染病我国法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简介素材新版北师大版通用

我国法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简介 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将全国发病率较高

我国法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简介 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 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将全国发病率 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5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在管理 方法上,将35种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对甲类传染病实行强制管理, 对乙类传染病实行严格管理,对丙类传染病实行监测管理。下面就对我国法定管理的35种 传染病在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等方面作简介。 1甲类传染病 1.1 鼠疫 病原体:鼠疫杆菌。 传染源:家鼠、野鼠等啮齿动物。 传播途径:腺鼠疫为鼠蚤、肺鼠疫为飞沫或尘埃。 症状:高热与中毒症状,皮下和粘膜出血、心衰、休克。 预防:(1)接种鼠疫无毒活菌苗;(2)灭鼠、灭蚤。 1.2 霍乱 病原体:霍乱弧菌。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传播途径:污染的水源和食物。 症状:剧烈腹泻、呕吐、大量米泔样排泄物、水电解质紊乱及周围循环衰竭 预防:(1)接种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四联菌苗;(2)隔离患者、带菌者;(3) 管好饮食,饮水和粪便。 2乙类传染病 2.1 病毒性肝炎 2.1.1 甲型病毒性肝炎 病原体:甲型肝炎病毒。 传染源:患者、健康带毒者。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症状:食欲不振、乏力,胆红质尿、厌油、皮肤、巩膜出现黄染。 预防:(1)接种甲型肝炎疫苗;(2)隔离患者;(3)管好饮食、饮水和粪便。 2.1.2 乙型病毒性肝炎 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

腾讯文库七年级生物下册4.13.2预防传染病我国法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简介素材新版北师大版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