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考研资料导师刘静涵教学教材
<<<<<<精品资料》》》》》 刘静涵,1955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生药学专业,现为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植化专家。 “尽管这么多年就出了一个成果,但和很多人比起来,我仍然算是很幸
精品资料》》》》》 <<<<<< 刘静涵,1955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生药学专业,现为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植 化专家。 “尽管这么多年就出了一个成果,但和很多人比起来,我仍然算是很幸运的。”74岁的 刘静涵在评价自己的成就时,语气中流露出的是由衷的知足。 一年前,她也是这么说的,那是在她的研究成果——一类原创新药盐酸关附甲素上市 的新闻发布会上。一副眼镜、一身简单得体的套装;说话语速不快,严谨而有条理,她给 人的印象和人们标记在脑海中的科学家形象出入不大。 关附甲素是从中药黄花乌头的块根关白附中提纯的有活性的化学单体,是我国在抗心律 从分离并鉴定其结构,到最终完成 失常领域第一个自行研制并具有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 三期临床上市,刘静涵为之倾注了年的心血。 25 在一般人看来,25年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要做到心无旁骛的 代价是必须忍受内心的极大寂寞。问她做够了没有?她笑着回答:“没有,我还要接着做。” 40出头,不晚! 说刘静涵大器晚成,是限于历史原因:1955年从南京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前身)生药学 专业毕业以后,她一直留校任教。此后便遭遇了那个特殊的动荡时期,那是一个让整整一代 人 不 得 不 放 弃 梦 想 的 年 代 。 回 忆 起 那 段 日 子 , 刘 静 涵 的 惋 惜 溢 于 言 表 , 毕 竟 “ 那 么 长 时 间 , 我什么都没做,损失太大了”。 文 革 之 后 的 刘 静 涵 已 经 是 4 0 出 头 了 , 而 且 专 业 也 从 以 前 的 生 药 学 转 到 了 天 然 药 物 化 学 , 这对她而言是个全新的领域。从客观上讲,现实条件似乎已不利于她在科研上能有所作为。 但是当时她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文革的损失补回来,为祖国医药现代化做些贡献。”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了,刘静涵的机会也来了。时任南京药学院天然药化教研室主任 的赵守训教授对文革后药学人才的断档颇感焦急,于是将手下的人才派往各处深造。刘静 涵被派到了上海药物所朱任宏教授处进修。 朱任宏是著名植物化学专家,一辈子都在研究乌头属的植物,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位老 人除了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令人感动外,更神奇的是,他总是能把一锅锅黑黑的中药汤最终 变成结晶。这令刘静涵敬佩不已。 大概是想摸摸这个从南京来的新学生的底,朱任宏先让刘静涵去鉴别多种乌头属的植 物。“我不到1个月时间就鉴别好了,写了一个小结交给他。他据此认为我能胜任,就决 定让我去做做关白附。”老教授十几年前对关白附做过一些研究,后来中断了,他希望有 人能将课题进行下去,显然刘静涵是个合适人选。 此时的刘静涵尽管已经年愈不惑,但社会环境的好转和全新的研究课题让她充满着“好 精品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