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 (6)(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一、导入师:在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我们迎来了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一一中秋节,提到中秋节, 大家会想到什么?生:月亮、月饼、月宫里的嫦娥和吴刚。生:团圆,中秋是团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在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我们迎来了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一一中秋节,提到中秋节, 大 家会想到什么? 生:月亮、月饼、月宫里的嫦娥和吴刚。 生:团圆,中秋是团圆的日子。 师: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传统风俗中,在中秋节,家人相聚赏月、聊天、品月饼,而如 果有 家人不在,就会对着月亮寄托相思之情。我们就来看看一千多年前苏轼如何度过他的中秋节。 二、诵读 词又称长短句,比诗歌更能反映出曲折委婉的感情,同学们注意用抑扬顿挫表现出诗歌的感情。 示 范朗诵。请两位学生朗诵。读的十分流畅、抒情。请生评:读出了从沉郁到昂扬的感觉。咬字清 晰,感 情充沛。 三、理解诗歌,上阕写景。 师:苏轼在中秋有没有团圆,找出相应的词句。 生:“兼怀子由”、“无眠” 生:“何事长向别时圆”。 师:看来苏轼中秋并没有与家人团聚,实际上与弟弟已六、七年未见。 师:苏轼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思念远方的亲人的,请看上阕。上阙写景,既写了现实中存在的景, 又写了想象中的景物。请分别找出实景和虚景。 生:实景:明月、清风、影子 ;虚景:天上宫阙、琼楼玉宇。 师:作者描绘了天上的理想境界,天上的宫殿是不同于尘世的。首先,它的时间是不同与地下 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其次,它的建筑是用美玉堆砌而成的。美仑美奂的天上宫殿 深 深的吸引着我们,哪句话写出了诗人的向往?生齐:“乘风归去”。 师:作者有没有羽化升仙?他是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解除遗憾的? 生:没有,作者担心天上太寒冷,留恋人间的温暖。但是他通过月下起舞,解除了内心的烦恼。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师:如何理解“何似在人间”? 生:怎么比得上人间? 生:怎么像是在人间? 师:两种说法都可以。似,可以理解为“像”或是“比得上”,无论哪种理解都说的通。怎么 像是 在人间,或着怎么比得上人间。前者偏向于在月下起舞,后着偏于在月宫起舞。都是强调留恋 人间的温 暖。(板书:上阕天上与人间 留恋人世) 四、理解诗歌,下阕抒情。 师:下阕写分别的痛苦。苏轼埋怨月光不通人情,照着不能入眠的诗人。月光本是没有感情的, 但 是作者写它恼人,在人不能入睡时却朗照着诗人。它已圆而人未圆,同学们可以学习苏轼的写法, 将无 形无可捉摸的相思写得真实可感。把景与情相结合,寓情于景。 师:作者如何将自己从离别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的?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生:人就像月亮一样有聚有散,所以不必太在意。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写法? 生:类比。 师: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以看出,作者把人生的哲理和自然规 律做 类比,从自然界的月的圆缺想到人的离合,月难长圆,所以人也难长合。这样作者就从狭小的 思念之情 中解脱了出来。人生不如意常十之八九,因为看透了世事,才变得达观。这样,词的境界 也开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