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通向幸福的科学
心理学:通向幸福的科学 母亲的怀抱是每个人心中最温馨的港湾,在婴儿幼小的心灵里,来自母亲的那一份踏实的安全感是母爱最温柔的馈赠。母亲的爱抚和对婴儿哺乳的生理需要的满足,哪一个才是安全感的源泉呢?无须
心理学:通向幸福的科学 母亲的怀抱是每个人心中最温馨的港湾,在婴儿幼小的心灵里,来自母亲的 那一份踏实的安全感是母爱最温柔的馈赠。母亲的爱抚和对婴儿哺乳的生理需要 的满足,哪一个才是安全感的源泉呢?无须为难,心理学家哈洛的实验为我们找 到了答案。 在一个关于幼猕猴母婴依恋的实验中,研究人员把出生不久的幼猕猴放到一 个装有两个替代母亲的笼子里。一个是用金属网构成的“金属妈妈”,“她”身 上装着一个伸出奶头的奶瓶,可以为幼猕猴哺乳;另一个是用柔软的绒布做成的 “绒布妈妈”,“她”虽然不能为幼猕猴哺乳,但却很适合拥抱。研究人员观察 发现,当笼子里出现心理学家故意放入的大布熊或者超大的木质虫子,这些对幼 猕猴来说“可怕”的“怪物”时,幼猕猴会紧紧地抱住“绒布妈妈”,当没有“绒 布妈妈”陪伴时,它会恐慌地缩成一团,却没有到“金属妈妈”那里寻求慰藉。 现场记录同时表明,小猕猴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绒布妈妈”在一起。所以说,幼 猕猴的安全感多来自母亲的爱抚,而不是与生理需要满足有关的经验,而这一结 论也可以推广到人类的母婴依恋关系。 这个实验简单却很有说服力,把两个要研究的对象人为地分离开来,在避免 了相互之间的影响后分别考察,正是心理学实验设计的精妙所在。心理学真的会 采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问题吗?答案是肯定的。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 种真正的科学,正是从实验开始的。 心理学之所以是今天的心理学,其实仅仅有很短的历史。随着19世纪生理 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连接人的内部心理感觉和外部物理刺激的 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100支烛光再加一支烛光我们不会感觉更亮,但一支烛 光再加一支烛光我们觉得亮了很多。就是在这样简单明晰的思路的基础上,韦伯 和费希纳分别总结出了心理学最早的定量公式,为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正是这种系统的实验方法、严谨的数理推导、定量的分析研究,使得心理学从哲 学思辨的母体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 而在此之前,心理学有着一段很长的过去。由于对人类自身感觉、知觉、想 象、情绪、欲望的关注,人类的心灵探索之旅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从苏格拉 底所谓的“产婆术”的认识方法,柏拉图的灵魂论,到亚里士多德的感官学说。 一直以来,关于人类自身的哲学思考,是一个从未过时、历久弥新的话题。 当代心理学的前身是实验心理学,从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 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起,心理学家们就在力求秉承这种科学的传统,为心理学这门 年轻的学科贴上“科学”的标签。所以,科学是心理学的起点,也将是它理想中 的归宿。正如G•墨菲所说,“在冯特建立他的实验室之前,心理学像一个流浪 儿,一会儿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儿又敲敲认识论的门, 1879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身之处和一个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