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蚕丝业改良管理论文
蚕丝业改良管理论文 浙江省的蚕丝业生产历史悠久,是中国出口贸易的大宗。因此研究这一地区蚕桑 生产盛衰发展史的成果较多。不过,以往大量的研究着重关注繁盛的明清时期, 如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手工业织造局的产生,专业性丝绸市镇的出现等,而对清 朝末年,浙江蚕丝业在外国先进技术面前,针对自身所暴露出的弊端,在蚕种和 缫丝工具方面所采取的改良措施则探讨较少。本文希望做一个小小的尝试,以补 充以往研究的不足。 一、浙江蚕丝业历史 浙江省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栽桑养蚕,最为适宜,自古以来就获得了”鱼 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1958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浙江博物馆在吴 兴县钱山漾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在乙区第四层获得不少绢片、丝线和丝带,距 今4140-4700年,经鉴定是家蚕业先缫丝后织而成,是我国迄今出土最早的丝织 品。由此而知,浙江早在4700年以前就已经在养蚕和利用蚕丝缫织的生产技艺 了。(1) 浙江蚕丝业虽然历史悠远,但桑蚕重地的桂冠并不是一开始就戴在浙江头上 的。”古时蚕桑之利皆在《禹贡》青兖荆雍之域,未尝及今之吴越也。”(2) 至唐代,吴郡育蚕取丝渐兴,”丝出各县”(3)并开始贡丝。宋室南迁,大批 北方官民将北方的栽桑、育蚕技术带到江南,江浙地区开始获得了中国最重要的 蚕丝产地的美名。元代蚕桑生产一度受挫。明代,境内蚕业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 展。明万历《崇德县志·纪疆》记其时:”语溪(崇德)无闲塘,上下地必植桑, 富者等侯封,培壅茂美,不必以亩计;贫者数弓之宅地,小隙必栽,沃若连属, 蚕月无不育之家。”当时,江浙地区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丝绸业中心之一。至清 代,乡间无不桑之地,无不蚕之家,由此可见,蚕丝业是浙江农民的主要经济来 源,张履祥在《补农书》中说:”余里蚕桑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蚕不稔, 则公私俱困,为苦百倍。”(4)19世纪50年代,报界人士王韬,在这一区域游 历时看到:”由嘉兴至此(平湖),沿河皆种桑林,养蚕取丝,其利百倍,诚东南 生民衣食之源也。”(5) 在五口通商以后,浙江受商品经济的影响日深,蚕丝业发展迅速,生丝和丝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