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三)(含解析)

重庆市渝中区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三)(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通俗小说最早实际上是一种口头艺术,属于表演性质的伎艺。早在唐代,一种由

重庆市渝中区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三)(含解析) 重庆市渝中区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三)(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通俗小说最早实际上是一种口头艺术,属于表演性质的伎艺。 早在唐代,一种由僧人表演,被称作“俗讲”的口头伎艺就开始流行于佛教寺院,它在宣讲佛教经义的 同时,掺入佛教故事乃至世间尘俗故事,其演唱的底本称“变文”。到了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使通俗文艺 获得了长足发展,俗讲伎艺也由寺庙转移到了城市的瓦舍、勾栏之中,表演者已经完全是职业艺人了。此时, 由俗讲伎艺演变而出一种“讲唱”艺术,其中包括鼓子词、诸宫调等,形式上均为有说有唱,内容也都是讲 述故事.它们为戏曲的诞生准备了条件,同时也是通俗小说的血亲。当时还有一种表演伎艺叫作“说话”,元 明以后改名为评话、说书等。源于俗讲的说话,作为一门表演艺术,与俗讲一样,也有底本,这种底本被称 为“话本".话本就是我们所讲的通俗小说。进入元代,那时的说话远不及戏曲发达,其话本写作也无大的发 展,基本上承袭宋代的传统,所以在通俗小说史上人们是把宋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 总的来讲,宋元话本的水平都还处在通俗小说的初级阶段.形式上它们有明显的说话伎艺的痕迹,如语 言的俚俗化、表演上的插科打诨、讲述上对诗词赋赞的运用等等;作品的审美倾向也主要集中在消遣娱乐和 猎奇搜异方面。小说对民生的关注、人性的剖示以及生存价值的探寻,却都做得相当不够。写成于宋末元初 的《醉翁谈录》一书,记录下了当时一百余种小说名目,其中灵怪类、烟粉类、神仙类、妖术类就占了全部 作品名目的一半以上。这些作品除了怪诞因素之外,并无什么可取之内涵。 除了题材方面的不足,宋元话本在艺术性、思想性方面也都十分缺欠。话本把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当作 吸引读者的主要手段,大多数作品对人物的塑造、主题的开掘都没有倾注功力。这与说话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说话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它必须通过情节来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情节属于小说诸要素之一,没有情节也就没 有故事。事实上,话本在这方面的注力也的确使得古典小说在创作技巧上有了相当大的提升.但是,仅仅注 重情节便使得小说基本上停留在娱乐的层次上,读者在猎奇之后,并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审美享受。此外, 话本创作者的文学修养较低,也是话本艺术层次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时大多数文人作家对话本小说的创 作都持鄙视的态度,根本不屑于染指;元代的下层文人又都把兴趣集中在戏曲方面,这样,话本的写作就只 有由那些水平不高的民间艺人来担当了。 进入明代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迅速壮大,通俗文化也更为兴盛。一些观念比较 先进的文人作家顺应时代潮流,开始介入通俗文学的创作.他们的加盟使得小说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产生了较宋元更大的质的飞跃。由此,通俗小说终于彻底摆脱了附属于说话的地位,成长为独 立的文学形式。一批流传千古的小说巨著诞生了,它们把通俗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高潮。 1

腾讯文库重庆市渝中区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三)(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