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学设计
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学设计——以发展的眼光纵向看历史、以多元的视角横向观文明【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
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学设计 ——以发展的眼光纵向看历史、以多元的视角横向观文明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 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二单元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本课通过三个子目(西 欧封建社会、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拜占庭与俄罗斯)讲述了中古时期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概况。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把握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 农奴制度的实质,用历史的眼光认识西欧城市的发展进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 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中古时期的欧洲》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古时期的欧洲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 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概述西欧城市的兴起及取得自由和自治的 方式,理解城市兴起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查士丁尼法典》的实质、拜 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与对外战争的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梳理西欧城市的兴起和《查士丁尼法典》形成的过程,培养对中古时期的 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理性认识。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的不多,相关的知识储备比较少,有些知识不易理解;本课知识结 构相对松散,知识点偏多,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体系统摄这一部分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能够 借助图文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同时尽量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不是碎片式地呈现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城市的兴起、《查士丁尼法典》 难点: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特征 【概念解释】 中世纪(Middle Ages)从公元5世纪持续到公元15世纪,是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的一个中间时期。 中世纪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最终融入文艺复兴和探索时代(地理大发现)中。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中世纪早期(约500—1000)动荡不安、变化不断,从西罗马帝国的分崩离析延续到较为稳定、自信的 西欧文明的出现。中世纪中期(约1000—1300),人口逐渐增长,财富得以汇聚,城市得到发展,教育得 到振兴,疆域也在扩张。晚期(约1300—1500)则见证了可怕的灾难以及社会形态的变化。 ……然而在1500年时,欧洲的生产技术、政治结构和经济组织的发达却使之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相比 具有绝对优势。 传统视角下的中世纪: 中世纪的欧洲,确实有诸多让后人觉得黑暗与蒙昧的地方,如宗教迫害、审判异端和火刑杀人。但同 时,中世纪欧洲不仅仅只有“黑暗”、“蒙昧”这些关键词。其黑暗迷糊中也有自己的光亮点,其蒙昧无 知中也有它自己的觉醒。他们在昏庸无道中也有创造和累积了近代欧洲文明的诸多因素,如民主制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