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县羊绒产业综合发展史

清河县羊绒产业综合发展史    清河县位于河北省的东南部,属黑龙江流域。面积502平方公里,人口36万。    改革开放以来,清河人民以“敢创伟业,事争一流”的胆识和气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羊绒

清河县羊绒产业综合发展史 清河县位于河北省的东南部,属黑龙江流域。面积502平方公里,人口36万。 改革开放以来,清河人民以“敢创伟业,事争一流”的胆识和气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特别是羊绒加工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年加工经销各类无毛绒2.5万多吨,各种制成品 3600万件,成为全国最大的无毛绒集散地和羊绒制品生产销售基地,享有“世界羊绒看中 国,中国羊绒看清河”的美誉,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羊绒之都”、“中国羊绒纺 织名城”等荣誉称号。 在动物绒毛纤维中,山羊绒是纺织原料中的精品,目前世界上任何纤维尚不可与其比拟, 不可取而代之。所以山羊绒被称作“纤维宝石”、“毛中珍珠”,又因其价格昂贵,被称作 “软黄金”。 中国是山羊绒生产大国。“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逐渐被世人公认。清河现 在是全国最大的羊绒加工集散地;并且还加工牛绒、驼绒、绵羊绒、兔绒等动物纤维。羊绒 加工业成为清河县的五大行业之首,成为清河的立县产业。 那么,清河是位于冀东南的一个平原小县,历史上就不养山羊,不产一斤羊绒,为什么却 会成为羊绒加工业的“王国”?答案也许有很多。但纵观清河羊绒加工业的发展史,可以说: 这与清河人的勤劳和智慧,有着必然联系;这与清河人的开拓进取精神,有着必然联系;这 与历届清河县委、政府的正确引导,有着必然联系…… 一起源于偶然的机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初、中期,是清河县社队企业的火爆时期,各公社成立“工办”,队 队有工副业摊点。 1977年10月,杨二庄公社毛纺厂,买了一台毛纺机,聘请内蒙东胜绒毛厂两位退休的师傅, 来给安装机子。毛纺机是大厂家淘汰下来的,安装时间比较长,费劲。这期间,师傅跟戴子 禄说:费这个劲搞毛纺,不如搞羊绒好。戴子禄当时是戴屯村六队社员,社办工副业的业务 员,听了这话,他便留心了。这是他获取的第一个搞羊绒的信息。 1978年3月,戴子禄又为社办毛纺厂项目的事,来到了东胜绒毛厂。这次他有心留意羊 绒的分梳过程,在厂内这里转转那里看看。这天,他在院子里看到一堆堆的羊绒下脚料,就 问:这个还有什么用?保管员说,这叫土球,是原绒过开毛机后的下脚料,没用了,几分钱 一斤,卖给农民做肥料。老戴抓起一把,用手撕撕,见里面含有短绒。就问:这些东西不能 再梳吗?回答说:不够工钱。老戴反复撕着土球,联想到山羊绒的分梳原理,联想本村本队 用来弹棉花用的梳棉机——他于是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他就找了当时东胜绒毛厂厂长沈德 成,说准备把土球拉回一点去,用梳绒机试试,看能不能梳出绒来。沈德成厂长很支持他这 个大胆想法,很慷慨地答应赊给他一车。于是他就拉回4吨土球。 戴屯六队和八队伙买了一台旧丰田梳棉机,作为队办副业点地外弹棉花,已将近有两年时 间。现在戴子禄拉来一车土球,想什么办法能梳出绒来呢?戴子禄就和两个看机子的年轻人, 一起反复琢磨。他们对原梳棉机,土法上马,稍微进行改造。在改造刺滚儿,大锡鳞、道夫 过程中,完全是用手工,把刺条缠在一根大棍子上,然后再勒紧缠在机器上。进行一番初步 改造之后,结果还真把土球梳开,分梳出短绒来。 短绒梳出500公斤后(没待梳完),他们就试着去卖。结果是以5万元一吨的价格,卖给北 京市清河镇绒毯厂,作羊绒大衣料的混纺用。这消息公社领导很快知道了。当时分管工副业 的公社副书记苑金锐找到公社书记崔冬至说:戴屯六、八队梳出羊绒来了,卖得价格挺好, 这买卖干得了。崔书记说:你要看着行喽,咱公社里就试试。

腾讯文库清河县羊绒产业综合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