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合测评语文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3届新高三第一次联合测评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
2023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届新高三第一次联合测评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小题,分) I5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1~5 材料一: 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 真理 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这意味着阐 释是一种 公共性的行为,只有坚守公共性,才能圆人类的阐释之梦。离开公共性,阐释不可能,更遑论 真理性和澄明 性!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这个规则总体来说极为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好随意 确定。它可能是整 个人类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 者的规则;它遵循的是 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实现意义的澄明。 我们言说政治,政治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历史,历史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道 德、 伦理,道德、伦理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 公共性本 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公共性包含着真理和谬误。真理不 可能对任何 人、任何事、任何族群都是真理,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谬误也是。当然,这种公共性 是受时间和地域 限制的,没有永远的真理和谬误,而公共性却是永远的。公共性的存在需要公共阐释去 解惑释疑,需要公共 阐释去彰显真理。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 的公平、公正,维持着政 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 (摘自李健《公共阐释: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 材料二: “公共阐释”也即“阐释的公共性”,是对文学阐释行为根本属性的一种界定。任何一种阐释行为, 都 是一种参与生活、理解世界的方式,只有“公共阐释”才能让每一个个体有效并且高效地充分对话。 与之相 对的,则是“个体阐释”,也即阐释的个体性。它强调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着自己的个 性、性别、 民族与生活经历,对待同一问题的视角与态度确实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如果仅仅将两者 确定为二元对立 的概念,显然是将问题简单化了。一般来说,“个体阐释”中会带有“公共阐释”的烙 印,每一个个体都不 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而“公共阐释”中也会带有“个体阐释”的痕迹,如果 没有个体作为基础,就不 会出现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面对如此棘手的“阐释循环”,诚如海德格尔 所言:“决定性的事情不是从 循环中脱身,而是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循环。”这一进入就是一种 “介入式”的阐释行为。在置身于他者之中时,个体也在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域。这里的他者既指向个 体(文 学作品、个体读者),也指向整体(社会历史环境),更是要领会到“整体只是源于单个情形的 范式展露”。 文学阐释激活了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这四个时常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破碎的要素。 文学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学作品,即对文学作品作出阐释主体的 感受、 理解与判断。在具体的文学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以“个体阐释”为基础,并从个人走向社群再到 整个人类的一 种趋势。这一过程的每一次完成则意味着“个体阐释”得到了时空的检验而成为“公共阐 释”。 从政治学的角度,我们往往会将“公共性”与“私人性”对立起来谈,但是如果转移到文学领域, “公 共性”的问题还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维度。这就是“文学之内”和“文学之外”的问题。正如韦勒 克和沃伦 所说,“事实上,任何文学史都不会没有自己的选择原则,都要做某种分析和评价的工作”。 从世纪西方 20 文论发展史来看,文论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个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创作虚构与真实的关系的理解,也考查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可从 “虚构”的艺术形式、艺术“真实”及生活“真实”层面展开思考。每点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