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甘肃省张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把时间变成历史阅读历史,有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
甘肃省张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第卷 阅读题 Ⅰ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时间变成历史 阅读历史,有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古代中国,挑战中华文明的游牧民族,为 什么大多反而被中国文化所“内化”?一个很有启发性的答案是,中国文化有着由文明定义 的“历史叙事”,相对而言,游牧民族则只拥有自然流动的时间。这启示人们,时间自在自 为地流逝,唯有通过人类文明,才能变成具有人文刻度的历史。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如果缺少人的行动与奋斗,时间只是“逝者如斯夫”的自然变 化。马克思说过,“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 来说的生成过程”。可以说,正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奋斗,才把匀速流动的时间,变成有着起 伏快慢和生长节奏的历史,从而建构起一个前后相续、薪火相传的“意义的世界”。 而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在几千年时间跨度里保持了连续性的文明体系,中国比 其他国家更加注重“历史意识”。我们的时间之轴,可说被一系列伟大的历史事件所标定。 比如说,秦统一中国,既证明了大一统的可能性,也让大一统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叙事和预 设模式;再比如说,前段时间举国纪念长征胜利,正是因为80年前那场史诗般的征途,为 现代中国走出了一条开阔的道路。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就像锋利的铧犁一样,在时间的荒 原里开垦出历史的田垄,由此哺育着文明的生长繁荣。 时间一旦变成历史,就不仅关乎过去,更意味着向未来的延伸。博尔赫斯在其小说名 篇《小径分叉的花园》里,用“小径分叉”来比喻时间的分叉,因为“时间总是不断地分叉 为无数个未来”。其实,时间分叉只是形象的文学修辞,时间不会自动分叉,而恰恰是人类 的奋斗,才让未来具有可以期待的无限可能性。在人类历史上,无论是恺撒的“我来,我见, 我征服”,还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抑或是牛顿提出三大定律,正是人类对未来可能性的不 懈追求,才不断把无声的时间变成激动人心的历史。可以说,失去了可能性,未来就不再值 得期待,历史就不再值得创造,剩下的只是自然时间的无谓流动而已。 因此,在历史的语境中,未来不再只是未曾到来的时间,而是等待着人们去创造的无 限可能性。而实现未来的可能性,这本身就是在创造历史。在这个意义上,把时间变成历史, 就具有了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今天的中国,正在进行着把现代化与10亿级人口规模相结合的伟大事业,始终在“向 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的发展已经改变了西方教科书上的固有模式,而中 国的未来也将给现代文明带来更多可能性。正是这种可能性,让外媒用“激动人心”来形容 中国的发展;也正是这种可能性,向所有人展现了创造历史的开放性。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 人,在改革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加上自己的一笔,既是在赢得未来,更是在创造历史。 过去孕育着“以往知来,以见知隐”的经验和知识,而未来则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 未来的可能性不会被取消,历史更不会被终结。今天的中国有了这样的底气:我们不仅善于 书写历史,而且勇于创造历史。最为重要的是,我们仍然葆有把时间变成历史的激情和能力。 (摘编自夏建平《当谈流行音乐时我们在谈什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古代中国,挑战中华文明的游牧民族,大多反而被中国文化所“内化”,这个问 题引人深思,本文提供的答案也很有启发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