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一、 学校背景分析(一) 学校的资源与优势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复旦附中)创办于1950年,历经华东人民革命大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一、学校背景分析 (一)学校的资源与优势 1950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复旦附中)创办于年,历经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工农 速成中学、复旦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1953年)、劳动中学(1957年)、复旦大学预科 (1958年)等阶段,1962年定名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在上海市教委和复旦大学的双 60“” 重领导下,建校年来始终秉承复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素以“教风民主 严谨、学风踏实自主、学生基础厚实”闻名。学校长期坚持推行素质教育,在综合性大学的 学术文化熏陶滋养下,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规律,创建有利于学生 自主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迈向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复旦附中继续确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筑全方位的育人 体系,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主人、国家的主人、时代的主人”的目标。 (二)学生现状 在上海的各高中学校同龄学生中,复旦附中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愿望以及发展潜力等 诸方面都应该是最优秀的;从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科竞赛成绩,被海内外名校录取的人数和 比例,以及自主管理、规划未来的能力和意识上,都说明我们有进一步创设校本课程体系、 推进素质教育的学生基础。 但与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作纵向横向的比较,也会发现目前学生中存在着诸多的问 题,如思想上存在是非观念模糊、责任感缺失,素养上存在缺乏尊重、不善沟通与聆听、意 志力薄弱,学习上存在有厌学、盲目或纯功利地学等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通病。 (三)教师队伍现状 123 复旦附中拥有一批敬业爱生、专业博学、教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师。在名现职教师中, 5013 高级教师余位,先后有名教师获上海市特级教师荣誉称号,一批有影响的中青年教师 脱颖而出。近年来,学校教师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千篇,主编或参编专著、教参数百册, 市级科研课题十多项。 教师队伍的特点是责任性强,知识面广,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论,善于启发学生,是复 旦附中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主要不足之处是:相当一段时期以来,专业意识与职业精神 “” 局限于升学教育模式;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不强,课程执行力还跟不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的需要;科研弱于教研;缺乏一个稳定的高水平的培养观念新、师德好、业务强的骨干教师 队伍的平台。 二、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复旦附中的课程改革目标是建立并完善能满足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和创新人才培育所需 要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机制。 要坚定地贯彻以德育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宗旨,营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氛围。 除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教学任务,还要建立符合既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及若 干相应的课程板块,使学生具备完整的现代知识结构和技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同时课程建设要体现复旦附中的特点,与大学课程相关联,突出体现高中阶段作为基础教育 与高等教育过度衔接期的培养需要,有利于学生将来顺利进入大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注教师的职业素养、个人修养与人格魅力的提升,将学校课程实施的过程与教师的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