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十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202L2022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十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俭”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范畴
202L2022 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十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小题,分) 34I 119 (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19 材料一: “俭”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范畴,产生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尽管各家各派 学术见解 不同,治国方略各异,但在财货的消费方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传统俭德的 崇尚。和其他道德 范畴一样,俭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 发展。 自商初到春秋,经过八九百年的岁月,崇尚“俭”德己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 潮。春 秋战国时的儒、墨、道、法诸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主张尚俭。孔子对于“礼”是 非常重视的,但 他认为“与其奢也,宁俭”。老子说他有三宝,其中之一即为“俭二认 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去奢”“去泰”就是要俭。墨子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儒家搞的礼、乐那一套都不合俭 的要求。法家对于俭德也是提倡的,《管子》中多处强调 应当去奢、节俭,”适身行义,俭约恭 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上述引证足以表明, 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尚俭作为一种美德,自公元前十六、十五世纪流传至今而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它 有经济 价值,还因为它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历史上虽然没有人从教育学的角度明 确指出这一点, 没有人明确详细地论述“俭”的教育功能,但人们从经验中隐隐约约地 感觉到“俭”是教育子女 的一种手段。几千年来,有见识的长辈总是教育其子女要节俭。 这些长辈从经验中看到,富家人 的子弟,只有尚俭才能成才,家道才能不衰。一味娇惯 孩子,只能使其成为败家子。穷苦人家迫 于生计,不得不节俭。这种俭虽然是被迫的, 但它同样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不论是富有之 家,还是贫穷之家,只要是有见识的, 总是要以“俭”治家的。如果仅是为了节用而不是为了育 人,那么“俭”德是难以流传 几千年的。 明确指出“俭”有教育人的作用、把“俭”用于育人的,是诸葛亮。他在写给儿 子的信 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意思是说品 德高尚的人是通过节制物欲使其内心宁静来培养其品德的,一个人对于物质 享乐如果不能有节制, 就不可能纯洁其志向;内心总有强烈的物欲干扰,就不可能有远 大的志向。他提出的“俭以养德” 的命题,把尚俭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伊尹、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 受的创新 B. 之路来。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 的创新之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