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对史学本质的探求论文

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对史学本质的探求论文 在中国传统史学中,理论似乎并不占据重要位置。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撰史理想,虽然包含着考察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之关系、探寻历史发展与

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对史学本质的探求论文 在中国传统史学中,理论似乎并不占据重要位置。司马迁在《史 记》中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撰史理想,虽然包含着 考察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之关系、探寻历史发展与变化之规律的历 史哲学思想,但更多地是以一种讲述人物的生平故事间杂评议的形 式,阐发自己对具体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与认识。与司马迁 一样,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大多秉持“未尝离事而言理”的撰史传 统,很少去从特定的事例中抽象出一般的概念和具有普遍意义的规 律。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尽管怀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但对理论并不热 衷,其对过去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过去知识的累积,大多带有明确 的目的性,要么是讽喻现实以表达人文关怀,要么是针砭时政为君 主提供统治良策。在西方学者看来,那种纯粹出于求知的兴趣,去 考察历史之起源,理解历史之性质,进而为史学撰述这一独立存在 提供洞见的“批判史学”,很少在中国古代历史学家笔下出现。 在中国漫长的帝制时期,官修史学逐渐成为史学编纂的主流,其 中虽不乏纪实、阙疑、求真、怀疑等原则,但它所体现出的国家意 志以及史家不得已而为之的曲笔,并不能保证历史叙述的真实性。 同时,国家对史书编纂的严格审查,也对史家选择材料、提出观点 和进行评判形成了巨大干扰。所幸的是,私人修史的持续和勃兴, 不仅对官方史学作了有益的补充,也让史学家得以摆脱体制束缚, 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意志和自由的个体。这一颇类似于安克斯密特所

腾讯文库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对史学本质的探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