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币铸造工艺要点

我国古代货币的铸造,从先秦的泥范,秦汉的铜、铁、陶、石范工艺,经历唐宋直到明、清有明确史料记载,有实物母钱存世的翻沙工艺,再过渡到清末的机制钱币工艺,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三大钱币

我国古代货币的铸造,从先秦的泥范,秦汉的铜、铁、陶、石范工艺,经 历唐宋直到明、清有明确史料记载,有实物母钱存世的翻沙工艺,再过渡到清 末的机制钱币工艺,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三大钱币 高峰期:一、秦汉的半两、五株的范铸法高峰期;二、唐代的开元通宝和多重 年号,书体和版别的北宋时期;三、明清两代完全成熟的翻沙法铸币高峰期。 其中一、三两个高峰期已经实物存世和史料文献予以实证,唯唐宋两代的货币 究竟采取了哪种铸造工艺,由于缺乏史料和出土实物论证泉界一直争议很大, 有关探讨唐宋钱币铸造工艺的文章,主要有各种说法: 一、失蜡法铸造工 艺。 二、母钱翻沙法铸造工艺。 三、范铸法铸造工艺,(包括镶嵌 法铸造工艺)。 就以上三种工艺,从模型制造到金属铸造工艺流程,进行探 讨。 首先,失蜡法铸造工艺:唐人郑虔在《会粹》书中载:“欧阳询初进蜡 样之日,文德皇后掐一甲迹,故开元通宝钱上有掐文”。因此有学者认为开元 通宝钱是用失蜡法工艺铸造的;但是,从金属铸造工艺流程可以看出,失蜡法 是一种复杂的铸造工艺,它适用于难度大、精度要求高,数量少且器型较大的 铸件,由于工艺复杂故而铸造成本高,所以,它只运用于国家、王室重器,对 于数量大,体积小、流通于民间的普通铸币,用失蜡法铸造成本过高,甚至高 于铸币本身价值,铸币当权者是不会采用的,故虽有文字记载传说,但是不可 偏信。 二、母钱翻砂法铸造工艺:翻砂法铸币的第一要素是母钱,然后 才是用翻砂法铸出子钱,唐宋两代,期间经历500余年,又是我国三大铸币高 峰期之一, 但现世发现的母钱稀若星辰,而且,即便是发现报道的母钱,也不能完全 认定。其二,大凡翻沙法铸钱,从工艺流程可知,为了起模方便,保持砂型完 整,母钱的内外廓必须要有拨摸斜度,以利起模,故翻沙工艺铸出的子钱也一 定会保留有斜度痕迹,但观察大量的唐宋钱币的内外廓都没有拨模斜度痕迹的 存在。但圣宋元宝以后的铸币有些可以观察到拨模斜度痕迹存在。其三,从已 知情况看,翻沙法使用的母钱是很精整的,故铸出的子钱相应也较规范整齐, 唐宋两代铸币,除早期开元通宝,北宋初期几个年号铸币较规整外,大多是大 批量铸造,文字漫漶不清,内外廓不规整,钱背平夷错范,与母钱翻沙法铸出 的子钱形象相去甚远。北宋末年部分较精美,又有拨模斜度痕迹存在的铸币可 以考虑是与前期铸币铸造工艺变化所致。其四,从笔者所存唐宋铸币实物中有 数枚畸形币,“其文字及方穿有挤压现象,这种现象在翻沙法情况下不会出 现,它是泥质子范在干燥过程中受压变形所致。”估计泥质范在未除干前就已 合成铸范了,而且,宋代铸币和唐开元通宝钱出现同一现象,可以说明,宋代 的铸币工艺和唐代的铸币工艺相同,由此可以判定:北宋时期还没有完全推行 翻砂法铸币工艺。至少在圣宋、崇宁钱币以前范铸法铸币工艺还在大量使用。 三、范铸法铸造工艺(包括镶嵌法工艺) 从上文可以看出,唐宋两代范 铸法铸币工艺还在大量使用,但不能就此定论,其原因就是目前泉界诸家争论 的焦点:“不见铜范母或泥质子范存世?这确是个疑案”由于唐开元通宝及北 宋钱币铸时久,数量大,只因不见范母存世而不能定论其铸造工艺,千年疑问 促使泉界诸家离开传统,从旁人手,从社会、经济、生产工艺诸多方面进行探 讨,假设它的铸造工艺的存在,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是孙仲山先生提出的《木 质范身镶嵌法》新工艺,孙先生在开元通宝铸法探讨一文中说“存世有一件货

腾讯文库古币铸造工艺要点